投稿|集采后,多家民营医院业务量翻番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投稿|集采后,多家民营医院业务量翻番】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史晨瑾,编辑:李珊珊,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短短一年内,冠脉支架和骨科耗材的带量采购就给医疗界带来了两次“地震” 。
在最初,没有人知道集采将带来什么 。中标产品大幅降价,公立医院价格优势凸显,民营医疗机构患者流失,这种观点,曾是业内流行的推演逻辑 。
然而,公共政策的复杂和有趣就在于,它所带来的震动行业的大洗牌,重构着差异化的格局,往往会孕育一些乍看不合理,细思却颇有道理的后果 。比如,在我们的走访中便发现,集采之后,逆势生长的高端民营医院并不在少数 。
集采成了医院发展的契机 2021年1月1日,冠脉支架集采正式落地,其均价从1.3万元左右降至约700元 。
国产支架迅速占领各大公立医院 。然而,中产们渐渐意识到,在公立医院,使用进口支架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
集采的重任压在每家医院头上 。当带量数额未完成时,部分三甲医院便选择了更为保守的策略:非集采产品在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使用 。
于是,辗转多家医院、需求不断被拒绝的患者们开始寻找别的渠道,民营医院成为了一个好去处 。
此时,上海德达医院(下简称“德达”)的管理者们,正想办法应对集采风暴 。医院耗材目录中增加了集采中标产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
然而,未曾料到的是,主动来到德达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大部分人优先选择了非中标产品 。
德达首席财务官梁嘉声向“八点健闻”透露,今年1~9月,德达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量达到去年同期的2.5倍,而心外手术、射频消融和起搏器等心内手术、胸外腹外手术的综合业务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医院收入也随之翻番 。
9月11日,德达医疗院长孙立忠在医院五周年庆典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医院自正式开业起,年门诊总量已从最初的4431人次增长至36369人次;开院5年来,住院总量共计5462人次,手术总量已超3777例 。
在梁嘉声看来,集采为德达带来了契机 。医院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投资人信心倍增 。
9月中旬,德达医疗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规模超1亿美元 。本轮融资由香港上市公司太古股份有限公司领投,现有股东斯道资本继续支持 。
像德达一样在集采后迎来高速发展的民营医院不在少数 。
主打肿瘤治疗、与美国麻省总院(MGH)紧密合作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下简称“嘉会”)今年也迎来一波患者潮,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发展迅猛 。
和睦家医疗上海地区总院长张澄宇告诉“八点健闻”,今年医院业务量相较往年增长约30%,但很难断定集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唯一影响因素 。
张澄宇认为,集采短期内会给医疗行业带来阵痛,尤其冲击依赖医保病人、药品耗材收入的医院 。这些医院过度依赖医保支付,忽视合理诊疗,过度使用药品和耗材,以谋取利益,集采机制将纠正此类现象 。
长远看来,集采将有利于规范医疗市场,同时,也为高端民营医院带来了新的契机,某种程度上培养了消费者为更优质的服务付费的习惯,这是长远利好 。
骨干医生流动意愿增强 集采后,副高以上的医生们也萌发出跳出体制的想法,开始寻求公立医院之外的工作机会 。
推荐阅读
- 掏心窝|放弃iPhone13,入手华为P50 Pocket后的60天,说几点掏心窝的话
- excel|对比测试11代酷睿的华为旗舰笔电后,发现M1被神话了?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黑马|华为跌出国内前五后,“国产黑马”没让人失望,第一确实有点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