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集采后,多家民营医院业务量翻番( 二 )


2020年,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魏盟于退休后加入嘉会,现任嘉会心脏中心及大内科主任 。
他告诉“八点健闻”,冠脉支架占公立医院心内科业务收入约1/4~1/2,集采后,心内科医生收入预计会有明显下滑 。如果带量采购波及到心内科所有业务线,医生收入至少会下滑一半 。这会对未来心内科整体手术的质和量均产生深远影响 。
尽管不少地方相应提高了医生的手术费和诊疗费,但无法完全补偿医生减少的收入 。
魏盟观察到,在上述情况影响下,公立医院心内科医生流动意愿增强,有不少人已主动联系到嘉会,也有人向他表达过跳槽的想法 。
“目前加入嘉会的更多是30~40岁的骨干医生,虽然不是知名的专家教授,但都是三甲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 。此外,来嘉会多点执业的沪上顶级专家数量也显著增加 。”魏盟说 。
支架、关节的集采波及心内科和骨科医生,高端民营医院的薪酬、执业环境、管理模式和医生个人职业前景无疑充满吸引力 。
嘉会心内科和骨科的医生数量逐渐增长 。据统计,嘉会的全职医生由去年的200人上升至260人,包含全职医生在内的团队也扩增至2000人 。
德达、和睦家同样感受到了这股趋势 。仅2021年第三季度,德达就引入2位主任医生,上海和睦家也有4位医生全职加入 。
对于这种“令人兴奋”的趋势,张澄宇觉得,医生流动只是短期、局部的现象,不会成为一种潮流 。“要靠捡漏来建设人才队伍,那只是个案,而非正道 。民营医院发展中最重要的永远是‘练内功‘,抓住集采带来的新机遇,抓紧使用新技术、新药品、新耗材,建立技术过硬的专科团队,才能立足长远 。”
目前,上海和睦家医疗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将着重骨科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团队建设,引入更多人才 。
新药主动上门了嘉会相关人员吴桦(化名)向“八点健闻”回忆,自今年年初起,几家头部肿瘤药企的负责人频繁登门拜访,并提出了多个真实世界研究、新药临床科研的合作意向 。
双方的合作涉及刚上市一两年的PD-1、CAR-T和双抗类等昂贵的药物 。
吴桦解释,因创新药入院难,跨国药企正积极拓宽院外市场 。
“创新药进入公立医院受到多重因素限制 。肿瘤药物很多为门诊、日间用药,受医院药占比考核,而住院用药也涉及占用三甲医院床位等问题,医院用药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药还面临医保一轮轮砍价、国内药厂冲击等影响,必须开拓新渠道 。” 吴桦补充道 。
一周前的10月12日,嘉会还宣布肿瘤中心开始为患者提供Y药(伊匹木单抗)为基础的双免疫治疗的相关服务,成为了国内使用Y药的先行者 。
吴桦认为,这在此前是无法想象的,私立医疗机构想使用最新的药物,很难得到药厂支持或患者信任,但现状已悄然改变 。
与嘉会类似,上海敦复医院(下简称“敦复”)也选择了从肿瘤药切入,但后者更关注肿瘤患者康复期的健康管理 。
上海敦复医疗投资管理集团(下简称“敦复医疗”)CEO卓光嵩向“八点健闻”分析,在传统认识中,院外市场(指头部公立医院之外的市场)包括零售药店、互联网医院及患者管理平台 。零售药店、包括DTP药房提供常规的药事服务,但无法满足肿瘤等恶性疾病患者用药场景、医疗风险管理、以及后续的医疗需求 。互联网医院+医药物流,一般解决复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复诊用药或OTC药品 。而一般的患者管理平台本身不具备医疗资质 。
在这种对院外用药的市场分类分层的需求下,敦复医疗瞄准了肿瘤医疗生态中的补位配套——为肿瘤患者提诊中新特药服务、围手术期服务、诊后医疗管理和肿瘤精准筛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