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10 月 18 日~ 20 日,第 12 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202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 黄东旭受邀在主会场进行了以“TiDB Cloud:from Product to Platform” 为主题的演讲,分享了云原生时代数据库产品平台化的重要性,以及 TiDB 从 DB 到 DBaaS 的经验和体会。以下为分享实录。
在最近数据库行业的发展中,比起 “代码写得好不好” 这样的工程技术问题,科学问题更加突出:有一件事情非常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数据库的行业,那就是数据库底层发生了变化。
以往大家去思考数据库软件和系统软件,都会先做一个假设:软件是跑在计算机等具体的硬件上的,即使是分布式数据库,每个节点都还是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现在这个假设改变了:我们的下一代到能够学编程或者写代码的年纪,不会再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够看到 CPU、硬盘、网络,他们看到的可能就是 AWS 提供的一个 S3 的 API 。其实这种改变并不仅是软件载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架构、编程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
云对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影响和改变是深远的。具体到 PingCAP 身上,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起做数据库内核, 现在在云上做 TiDB Cloud 服务的投入可能多得多。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From Product to Platform —— 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PingCAP 的创业初心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上图是我理解的数据库发展历程。追溯到十几年前,我们开始使用单机 MySQL,这个时期我们对数据库的需求只有朴素的增删改查,2010 年前后直到今天,爆发的数据量让单机数据库难以为继,大家只能通过分库分表或者中间件来实现分布式部署。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然而分库分表对业务的入侵性太大,那能不能有这样一个数据库,用起来和单机 MySQL 一样简单,但是扩容时不需要考虑分片,而是通过系统本身的机制来实现弹性、舒适、业务无入侵的拓展?这就是 PingCAP 创业的初心。
PingCAP 创业六年多以来,为了达成这个小目标,也总结了几点心得:
易用优先:协议大于实现
MySQL 协议比 MySQL 具体软件更重要。如果一款数据库能够兼容 MySQL 协议,能让用户在数据库的选型过程中无需考虑对应用和业务的影响,就能拥有最大的用户群。我们无需发明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就像电动车还是会通过方向盘和油门来操控,虽然引擎下的世界和汽油车完全不同。
用户体验优先
数据库的性能指标比如 TPS、QPS 等固然重要,但是用户的体验才是一款数据库成功的关键。因此,TiDB 在做所有技术决策的时候都是通过用户体验(Usability matters)来判断。从我过去的经验来看,许多互联网公司需要维护的数据库种类非常多,每启用一种新的数据库就会多一个数据孤岛。因此,在满足用户数据处理需求的同时,简化的技术栈可能才是真正的用户痛点。无论是 OLTP、OLAP 还是 HTAP,TiDB 希望做的事就是让大家的生活变得好一点。
开源优先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PingCAP 始终坚持开源战略,也因此受益颇多。
从生态角度,开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迅速积累用户。TiDB 1.0 版本 2017 年 11 月发布,从诞生到现在,我们知道名字的用户有 2000 多家,贡献者有 1500 多个,CNCF 开源组织的 Contribution Rank 中,PingCAP 排名全球第六。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从技术角度,开源加速了产品的迭代速度。这张图的纵轴是代码量,横轴是时间,不同色块是代表某一年写的代码量。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基本上每年 TiDB 的代码都在被重写,几乎没有一年是跟去年的代码一样。这个迭代的速度就是通过开源社区来实现的,是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企业从头开始做一个数据库都无法达到的进化速度。
Why DBaaS TiDB 的产品能力不是今天分享的重点,我今天想谈的是把一个产品变成云服务到底有多重要。首先抛出一个最终结论,现在这个时代对 CIO 尤其是海外的客户来说,数据库产品对云的适配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现在我们正好站在时代的交界点上。从技术上来讲,数据库的发展就是从 Standalone(单机)到 Cloud-Native(云原生)的进程。现在我们处在第二条红线的位置,就是从 Shared-Nothing 到 Cloud-Native 的边界。从商业角度看,整个数据库和基础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希望通过售卖 license 进行私有化部署,到现在希望能够实现规模化的扩张,这也正是 On-Prem 到 DBaaS 变革。
作为一家成功将数据库商业化的公司,MongoDB 走出了一条很有代表性的道路。MongoDB 每年的市值都在翻番,现在已经到达了 300 多亿美金。从 MongoDB 的财报可以看出,DBaaS 产品 MongoDB Atlas 基本上每年都保持着超过 100% 的年复合增长率,这就是云服务的价值所在。
TiDB 在云上的平台化之路 最近两年我也重新定义了一下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全世界的开发者享受到我们的服务,Anywhere with Any Scale。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从 DB 到 DBaaS 是个必选项。只有云上的服务才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并提供无限的算力。从 DB 到 DBaaS,远不止将底层资源换成云这么简单,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技术上,要实现降本增效、运维自动化、多租户管理,合规上要考虑数据安全,商业上,计价模式、商业化策略等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范围。接下来我将从技术角度谈谈 TiDB 在 DBaaS 进程中付出的努力。
成本节约:分离的架构设计
云原生技术最终要解决的就是成本的问题。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在过去,TiDB 有一个 TiDB + TiKV 的协处理引擎,计算和存储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很难处理不同负载率的场景。本地部署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加存储容量,就需要增加存储节点,因为硬件的限制,除了磁盘,CPU 及网络带宽也会同步增加,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所有 Shared-Nothing 的数据库都要面临的问题。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而到了云上,一切就截然不同。比如 AWS 的块存储设备的服务 EBS,特别是 GP3 系列,能够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且达到同样的 IOPS 和 Cost,性能和对云原生的整合都非常好。为了利用 GP3 的特性,我们是否可以把计算和存储的边界往下移,从原来的 TiKV 到存储,到现在 TiDB、TiKV 的大部分都可以是计算单元,更加灵活。
云带来的成本节约不止于此。云上真正值钱的东西是 CPU,瓶颈会是计算,而不是容量。集群和实例可以基于资源共享池进行优化(Spot instances & Clusters based on shared resource pools)、按需选择存储服务的类型、对不同类型的 EC2 实例在特定场景组合交付、无服务器计算、弹性的计算资源都将成为可能。
此外,根据我的判断,除了计算存储分离,网络、内存,甚至 CPU 缓存都会是分离的。因为对一个应用程序来说,尤其是分布式程序,硬件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做什么业务,就像做菜一样,手上只有一颗菜肯定做不出什么花来,但原材料很多,就可以按照口味去做组合,云带来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安全性
除了成本,云的安全性也是重要课题。TiDB 官方支持的公有云是 AWS 和 GCP。云上网络用户使用的都是自己的 VPC,中间也会有 VPC Peering 打通的环节,我们看不到用户的数据,但用户可以很高性能地访问自己的业务,安全性要怎么保证?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图中是 TiDB 的安全体系,云上的安全体系和我们云下的思考完全不同。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云下只需要考虑 RBAC 数据库内部的权限,但在云上就非常复杂,需要考虑从网络到存储一整套的用户健全安全的体系。做好云上安全的关键点是千万不要自己重复发明,因为基本都有安全漏洞。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充分利用云本身提供的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比如密钥管理和规则等。当然,最好的地方都是这些服务都能够明码标价,只要做出计费模型就好了。
运维自动化
关于 DBaaS 的构建还有一点很重要,其实也和成本有关,就是运维自动化。云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而现在国内数据库生意最麻烦的部分之一就是交付。一个大客户恨不得派二十个人驻场,但这件事情可持续吗?。我们要实现的就是可以通过 10 个人的交付团队去支持有 1000 个客户的系统,这是规模化的前提。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这些是 TiDB 自己的云服务技术选型,通过 Kubernetes 实现云上部署,通过 Gardener 进行联邦管理,管控多个 Kubernetes 集群,Pulumi 是一个基础架构即代码的自动化工具。
Kubernetes 要把 TiDB 变成云服务总共分为几步?第一步就是人肉运维全部变成代码。TiDB 要扩容了,不要人肉扩容,系统自己能不能扩容?TiDB 故障恢复,人参与不了,机器能不能参与?我们把所有 TiDB 的运维全部变成了 Kubernetes Operator,相当于我们实现了自动运维 TiDB。Kubernetes 能够屏蔽所有云厂商的接口复杂性,每个云厂商都会提供 Kubernetes 服务。
Pulumi 刚才说过这些东西的部署、运维、调度的逻辑,如果都是靠人写脚本,一是不稳定,二是不可维护。我们的理念就是只要能够变成代码的东西就固化下来,千万不要依赖人,包括去开一个服务器,或者去买一个虚拟机,我们都会把它变成 Pulumi 编程语言的脚本。
Gardener TiDB 通过 Gardener 的 API 来管控多个不同 Region 里的 Kubernetes 集群,每个 Kubernetes 集群再去划分不同租户的 TiDB 集群,形成一个多云、多区域、多 AZ 的大的系统。这个架构有一个好处:用户可以在自己应用程序所在的云服务商和地理区域按需启用 TiDB,保持技术栈的统一。
商业 SLA
SLA 里面要考虑的东西也很多,这是 TiDB 要做的且正在做的东西。
TiDB 的海外客户特别多,海外用户对数据库的需求与国内用户有很大不同,跨数据中心是一个刚需。由于现在各国的数据安全需求,数据的传输有了诸多限制,合规的、跨数据中心的能力对数据库来说十分重要。比如面对欧洲的 GDPR 管控,如果能把一部分数据就放在欧洲,不要出来,只有不在管控范围内的东西能出来,就会省去很多麻烦。相信接下来这个能力对于中国的厂商和客户,包括做出海以及在国内做合规都会变成刚需。
这个功能在云上很容易实现,比如 AWS 本身就是多 AZ、多 Region 的架构,无需考虑底层,在另外一个数据中心开几台机器,用户只需要在界面上点一下鼠标数据就过去了,但对于无法在云端部署的数据库来说,如果要去处理全局的数据分布或者全局 Transaction 和 Local Transaction,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得多。
现在 TiDB 就是未雨绸缪,这项功能已经马上就要发布了。
DTCC 2021 黄东旭(从 DB 到 DBaaS,数据库技术的当前和未来)
文章图片

想要在云上提供服务,技术固然重要,合规是个前提。云上的生态整合有一个主线,就是跟着数据走,数据的上游、下游和管控是最重要的三个点。TiDB 的上游就是 MySQL、S3 里面的数据文件,下游只需要支持与 Kafka 或其他消息队列服务的同步即可。在数据的管控层面,在云上尤其是对海外用户来说,比起通过数据库厂商去做整体的管控,更希望和类似 DataDog、Confluent 这样的平台打通。
最后打个广告,TiDB 在 Q4 会推出对开发者的为期 12 个月的免费体验版,能够快速部署,默认支持 HTAP 功能,通过容器实现计算隔离,同时具有专用的块存储,大家在云上可以随意使用。我们的网址是 tidbcloud.com,未来也会支持国内的云,期待大家的体验和反馈。
希望 PingCAP 能够真正做到:让全世界的开发者享受到我们的服务,Anywhere with Any Scale。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