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印奇保卫旷视( 三 )
1988年出生的他,名字常常与马云、李开复等大佬并列,青睐他的媒体也权重颇高,比如《福布斯》 。
作为天才的印奇及其注重技术,也懂得技术对一家AI公司的重要性 。在旷视科技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句印奇极为推崇的话:“为了人工智能终将创造的所有美好” 。
这句话的背后,为了让天才们工作的更好,旷视不惜血本 。
2017年,旷视科技业务切入智能手机人脸识别时,就在北京融资资讯中心A座办公室里建立起一个攻坚项目组,打印了几百张人脸照片进行封闭技术测试 。
参与这场测试的工程师后来回忆:上午确定项目,下午就把试验区、人员和设备配置好,工作效率极高 。
从旷视科技提交的招股书中,可以观察到旷视研发开支,自2016年的7820万元增加至2017年的2.05亿元,在2018年进一步增加至6.13亿元,分别占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总收入的115.3%、65.6%及43.0% 。
高昂的研发费用几乎占到了旷视总收入的一半,然而新技术又无法顺利在落地场景中变现,印奇在各种场景中行左转右,他身后的“天才部队”也在接连的项目中不停转换角色 。
在知乎上,有人问“你为什么从旷视科技离职?”
几乎所有答案都对旷视科技的工程师文化和学术氛围报以肯定 。
但其中也有答主写到:“在旷视工作一年,人都很nice,也非常愿意教你,但经常是一个项目做到一半就突然解散,然后被调到另一个项目组重新来过,既不知道为什么,汇报的人也不同,很难踏实下来 。”
时间在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中流逝,项目很多,却很少为旷视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 。
对于印奇来说,上市困难、变现不易、高昂的研发支出,这仍是旷视科技在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曾经在AI的春天里,资本和市场疯狂的为旷视加码,如今印奇要保卫它活下去,正试图越过寒冬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