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第一章,感知运动的水平。笔记(一)

《儿童心理学》第一章,感知运动的水平。笔记(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章,是从婴儿期到两岁,称之为感知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婴儿还缺乏象征性的功能,也即是说,当某人或某物不在面前时,他还不能引起对证人和证物的表象。但是这一阶段确是他认知的基础,是他以后的知觉发展和智慧发展的起点。”
那由此看来,平时我们看到刚刚出生的婴儿,她会转来转去,还有很多老年人就觉得这孩子太精明了,生下来就知道,听着声音去寻找人,他妈妈也离开的时候,婴儿会哇哇大哭。大家都开始评论,这个孩子一定是个天才,可由皮亚杰的这种理论来说,婴儿的那种现象只能用两个字来解释——巧合。
而成年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想到的东西,想当然的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
“人们都同意,在语言发生之前,已有智慧存在,但是这一时期的智慧主要在求得实际效果,而不在阐明实际的情况,但是却能够构成,一种复杂的动作——图示体系,并按照空间时间的结构和因果的结构来组织现实的东西,最后成功的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
比如说他能够伸手够得出,远处的物体或隐藏的物体,但这些并没有经过思维,而是,直接通过感觉只持续探索的。并不是说经过思考,觉得他应该是在下面,然后去,探索。不是这样的。而是他看不到这个物体就开始去,找,然后恰巧就找到了。
【《儿童心理学》第一章,感知运动的水平。笔记(一)】如果反复的进行这个动作,到最后孩子会很迅速的去找到这个东西,那这里就应该是从自发的运动,到反射的习得的习惯,再从习惯到智慧。就像捉迷藏的游戏(不断的外界刺激,反应,最后习得,形成智慧),以后你要突然间在他面前消失,他会思考一下,你可能会躲在哪个地方,然后去找,在找他的时候,他整个过程应该就是智慧了吧。
再比如。在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如果前面有个坑,他会毅然的跳下去,第二次,他很有可能还会跳下去,第三次,他就有可能去思考一下,我会不会换个方向走,前面几次的刺激反应,让他习得了只要往前走就会掉进坑去这个现实。
“每个阶段标志着有了新的进展,直到某种习得的行为,被这个或那个心理学家称之为智慧的特征时为止,这里从自发的运动和反射到习得的习惯,再从习惯到智慧,是一种绵延不断的前进过程,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测定智慧最初发生的时刻,而在于理解这种前进过程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联想机制,它是一种,积累过程及各种条件反射附加到另外各种反射上,而且许多其他的习得行为又附加的各种条件反射上。按照这种见解,每个习得行为,从最简单到最复杂,都被视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这种反应的联想特征表现在,儿童的发展完全受外部联系的控制。”
条件反射,加注到另外的条件反射,习得一种行为,另外一种行为,又在习得的行为上再习得。慢慢的就形成了智慧。这里面自然不乏受到外部刺激的反应。这里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联想主义,就是把刺激与反应关系看成是一种单向反应关系,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就是设想为一种双向关系,刺激的收入,是通过一个结构的过滤,这个结构是由动作图示所组成,儿童的行为仓库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同时又进一步得到改变和充实,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处事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第一阶段(反射阶段)
反射是在整体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化而形成的。可以理解为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多种刺激反射而引起的。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一个原因,而是有多种原因促成。不要说我们早起,可能是因为规则如此,有可能是因为,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好多种原因集合在一起。
好像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归因,并不是单一的。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最后习得一种能力,机能的同化能引起机能同化的泛化。比如说,婴儿学会吃橘子,他很有可能拿到,香蕉,也会剥掉皮儿。这就是同化的泛化。(这时有人会觉得很神奇的,这个孩子是天才。那么小一点,根本就没有教给他剥香蕉就会了。其实不然,只是恰巧给了他香蕉,如果给了他苹果,他也一样会这样试图把它剥开。)但是当他剥不开的时候,他就开始分辨出香蕉和苹果的区别,那此事他就是认识上的同化。
第二阶段(最初习惯阶段)
条件反射绝不是仅仅因为它的联结力量而巩固下来,而必须有通话图示的行程才得到巩固:也即是说,当达到的结果能满足同化作用中固有的需要时,这条件反射才能得到巩固。比如说我们上课下课设置的铃声,一旦唱这首歌就会下课。那么只要听到这首歌曲,就会兴奋。但是如果在平常这首歌,就不会产生,这种兴奋的感觉。
但是,习惯和智慧不同。“习惯”,是以一般的感知运动图示为基础的。而且从儿童主题方面来看,在这种图式中,方法和目的之间还没有分化(区别)
而智慧活动则不然,从动作开始时就确定了目的,并寻求适当方法,以达到此目的。就像现在我们的读书活动就是这样,在动作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目的,然后我们会寻求更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共读,达到提升自己内在修养的目的。
第三阶段()
这个第三阶段,是在视觉和抓握开始协调后,过渡到的一个阶段,平均约在四个月到四个半月左右,婴儿开始抓弄和操作,他身边所见到的一切东西。但是他的目的和方法还并没有分化。如果去训练他,这可以让他的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像这个时期躲猫猫的游戏总是让孩子乐此不疲。
在儿童头一年内,还未达到智慧的水平。
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和媒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他够不到自己要做的东西,他会拽着大人的手,让他去拿。
第五个阶段大约出现在第11个月的12个月左右。因为分化,他会从新的图式中寻找新的方法。
第六个阶段
第六个阶段,标志着感知运动时期的终结和项羽下雨时期过渡,这一阶段中,儿童能寻找新的方法,不仅有外部的或者身体去摸索,而且也有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或顿悟。其实所谓的正路也只是在,不同的水平中持续不断的同化作用,才能导致新的联合和内化作用,最后才能证一定情景,立即理解,也并不是说之前对他完全不懂,某一时刻,他突然,觉悟了,其实不是,我们感觉是这种样子,实际上他在内部也是慢慢生长的。就比如我们说一个孩子,突然间变得很乖巧了,其实他平时也在慢慢改变,只是我们没有细心的关注,或者没有察觉到而已。就像春起之苗,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