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旭化成如何从千夫所指的社会公害成为世界500强( 四 )


文章图片

锂电池隔膜
但这还不算真正的成功 。此后 , 吉野彰又再用了差不多5年 , 会同与他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 , 以及索尼公司一起合作 , 对锂电池进行商业化开发 。
前后15年 , 才见到研发的效益 , 而且一路上都是对锂电池产业的质疑、反对 , 更有此前同行失败的阴影相随 , 但旭化成却始终没有被外界舆论干扰 , 反而持续增加投入 , 对基础研究的执着与毅力可见一斑 。
愿意承受风险 , 始终保持定力 , 甘愿长年坐冷板凳来实现技术突破 , 这也是很多日本企业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共同的一个特点 。
不论经济大环境如何 , 日本多数企业的科研费用都是尽量保障并有所增长的 , 即便是90年股市大跌也是如此 。
04 集中力量办大事旭化成以及更多日本科技企业的成长与成功 , 也和日本政府的产业引导与扶持密不可分 。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 , 对产业发展的干预作用也一直是举足轻重的 。
而细究日本政府对本国科技产业的支持 , 强调推动企业间的协同 , 强调形成合力去集中力量办大事 , 是非常鲜明的特征 , 也是被证明为相当有成效的一种手段 。
日本政府于1972年成立了“中小企业委员会” , 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中小企业的研发合作 , 并在后来成为了帮助日本企业 , 特别是拉动中小企业研发与产业协同的重要平台 。
1980年 , 日本政府正式提出“科技立国”的主导方针 , 并在随后相继出台了《顺利实施基础技术研究法》《促进开发高等技术工业地区法》《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等法规 。这些法规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官、产、学各方的科研力量合作开展研发 。
尤为突出的是 , 日本政府除了从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 , 帮助企业壮大科研力量 , 还热衷扮演产业协同的组织者角色 , 推动相互竞争的本国企业形成合力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并提升本国产业的整体水平 。
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崛起 , 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政府牵头、联合企业攻关的成果 。
其中的典型案例是 , 组织富士通、日本电气、日立、东芝、三菱电机这五大计算机公司 , 分别派出研究人员与日本通产省下属研究所 , 共同组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组合” , 联合对抗当时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 , 在半导体技术上集中兵力突围 。
旭化成在科技上的成就 , 相当程度上也是受惠于这样的大环境 , 尤其是产业上下游的协同 。从最早期的汽车涂料研发 , 到后来的锂电池 , 都是和本国企业紧密协同的成就 。
以锂电池为例 , 即便独家掌握了可充电锂电池的专利技术 , 并具备单独开发产品攻占市场的条件 , 旭化成也没有走单打独斗的道路 , 而是在坚持核心技术路线的同时 , 选择了与同行索尼进行合作 , 来推动可充锂电池的商业化 。而索尼同样从事锂电池研究 , 并有着丰富终端产品经验 。
后来的发展证明 , 旭化成的这一选择是明智的 。它不但借助索尼强大的终端网络快速培育并壮大了锂电池市场 , 让自己的发明更好地商业化 , 而且通过专注研发关键材料 , 在整个锂电池材料领域持续保持领先 , 即使索尼的产品优势不再 , 旭化成的材料优势依然不断巩固和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