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

颠覆性创新(关于颠覆性创新)
【关于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这两年,互联网圈最火的概念是“颠覆式创新” 。所谓颠覆性创新,就是依靠一种新的产品或技术,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甚至甩开原有的不可一世的巨头 。
颠覆式创新这个词的诱惑力主要体现在“颠覆”这个词上 。从商业刊物到管理类畅销书,我们总喜欢讲这样的故事: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在一个被巨头忽视的低端市场挣扎求生 。但是,这家企业有一项绝活,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历史 。此时的巨人还沉浸在自己辉煌的过去中,丝毫不理会正在逼近的危险 。直到新兴公司依靠颠覆性技术占领市场,巨头们才奋起反击,但为时已晚 。
这种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欺骗性,很容易让人认为所谓的颠覆性创新是[/k0/]诞生和灵光一闪的产物 。而那些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逆袭的企业,往往是“一招鲜,吃遍天下” 。而且颠覆性创新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也正因为如此,颠覆性创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成为商业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
然而,颠覆性创新真的只是新技术的诞生吗?
1/6旧元素的新组合
说到创新,首先要请教一位经济学家,他也是创新理论的鼻祖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
如果要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排名,第一个应该是亚当·斯密,第二个应该是凯恩斯,第三个我觉得是熊彼特 。
亚当·斯密通过发现市场的这些“看不见的手”解释了世界繁荣的秘密 。熊彼特走得更远 。在熊彼特看来,仅有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推动人类进步最根本的力量是创新 。
但长期以来,人们把创新视为一种形而上学 。要么靠天才的奇思妙想,要么纯粹是运气好 。简而言之,创新几乎不可追踪 。
然而,熊彼特并不这么看 。他对创新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总结:创新是旧元素的重新组合 。
在熊彼特看来,大多数创新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诞生的 。它只是重新使用了旧的技术,重新安排了一下,所以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
让我们举一个最熟悉的例子: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电话、个人电脑、MP3等传统电器的结合体,前三者我们都很熟悉 。当它们组合在一台机器上,就变成了改变世界的智能手机 。
智能手机并不是一项新技术 。在它诞生之前,手机,触屏技术,音频播放等等都已经很成熟了 。智能手机只是将这些功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 。你可能会问,智能手机不早不晚的出现,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因为它还取决于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移动信息系统 。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4G”是移动信息系统的代表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4G,智能手机绝不会有如此广阔的应用场景 。
但是,4G技术的成熟只是近十年的事情 。20年前,用手机上网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看视频、下载音乐或在线聊天了 。4G技术相当于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就像一条高速公路 。没有它,就没有汽车的普及 。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智能手机实际上是手机、个人电脑、MP3和移动信息系统的重组 。
商界有类似的例子吗?是的,比如著名的特斯拉 。
2/6技术进化的漫长历史
众所周知,特斯拉生产电动汽车 。今天我们看特斯拉的车,都觉得很高大上,仿佛是从未来走来的 。其实人类从很久以前就有了电力驱动的汽车,它的历史几乎和内燃机一样古老 。
但是早期的人类电动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续航时间短,电池只够跑一小段距离 。一旦离开你的城市,你就跑不掉了 。另外,电动车的性能也很差,速度极慢,无法给你带来足够的驾驶乐趣 。
人类早就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直到一项新技术出现:锂电池 。
听起来耳熟吗?这不是我们笔记本电脑用的电池吗?没错,但是特斯拉在汽车上用的就是这种电池,只不过用了7000块而不是一块!
众所周知,锂电池是可以充电的 。而且笔记本电脑出现的时间比特斯拉早多了!特斯拉把我们公司熟悉的东西空重新组装起来,就成了今天风靡全球的电动豪华车 。
智能手机和特斯拉电动汽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颠覆性创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领导者的聪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依赖的一些元技术在之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并成熟 。
换句话说,每一个颠覆性创新的背后,都有一段漫长的技术进化历史 。颠覆式创新不是推翻一切重新开始,而是在现有技术的大树上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长出一个新的分叉,然后开花结果,直到取代旧的树枝 。很多企业只是在正确的时间赌对了方向 。而他们的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失败者!
3/6创新者价值网络
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如果熊彼特的观点是对的,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是不是只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寻找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旧元素的眼睛?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喊颠覆式创新,而真正能做到的却屈指可数 。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企业本身 。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创新者的困境》作者克里斯滕森所说,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完美无缺的管理往往是最终的失败 。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你没做错什么,只是被时代抛弃了 。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悖论 。任何企业想要成功,都必须在某个领域深挖,精益求精 。用克里斯滕森的话说,这是典型的“渐进式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企业来说,渐进式创新都是必须的,这是他们存在的根本 。
但如果企业坚持“渐进式创新”,就很容易走到黑 。面对新兴企业的进攻,措手不及,发现问题后反应迟钝,甚至还没缓过来就被对手干掉了 。
想想那些成功的企业,从柯达胶卷到诺基亚手机,不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吗?是这些企业不够努力,还是领导盲目自大,错过了市场机会?特里斯坦的答案是否定的 。
企业越大,越容易形成自己的价值网络 。它的内部组织结构,它的客户和它的供应商一起形成了这个网络 。一个企业要想走在行业前列,其价值网络必须牢牢围绕这一战略目标 。但与此同时,企业也会陷入路径依赖,失去应对技术突变的能力 。换句话说,即使企业清楚地意识到了问题,但由于被既得利益绑架,管理者也不敢冒巨大风险让一切从头开始 。
这就是《创新者的困境》这本书的主题:有时候,做得越好,死得越快!
克里斯滕森在他的书中举了硬盘制造商的例子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硬盘公司陷入了生产更好性能产品的残酷竞争 。他们的主要客户是大型计算机公司,如IBM 。为了提高产品性能,这些企业的常规操作是:不断询问工程师、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客户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 。
久而久之,这些企业陷入了价值网络的陷阱 。即使他们发现了创新的机会,由于供应商不愿意合作,他们也只能走原路 。此外,催生新技术的“旧元素”,即一些基础的元技术尚未成熟,也是大公司不愿涉足新市场的重要原因 。谁愿意放弃现有的大蛋糕,涉足回报不明的领域?
从供应商、公司股东到员工,都是原有成功模式的既得利益者 。因为“规避风险”的心态,他们拒绝关注新兴技术 。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市场的惩罚 。
克里斯滕森因《创新者的困境》一书而成名,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清醒了 。本来,企业要实现颠覆式创新,就必须改造自己的价值网络 。说白了,他们就没有勇气动自己的蛋糕吗?如今,据说“价值网”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创新课堂上的热词 。如果要改变,先改变价值网 。想要颠覆性创新,就得绕过既得利益者!
但是,如果企业把这些都做好了,颠覆性创新会自然出现吗?
4/6页岩气革命
以上例子都是科技巨头的例子 。下面介绍两家非科技公司的故事 。
著名商业评论家吴伯凡先生最近讲了一个关于页岩气开采的案例,对我启发很大 。
页岩是一种岩石,页岩气就是隐藏在页岩中的天然气 。人们在19世纪发现了页岩气,并试图开采它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它不能转化为商业能源 。
页岩气之所以难以开发,是因为它们虽然数量巨大,但分散储存在页岩中 。如果采用传统的石油钻井技术,成本会很高 。所以,一百多年来,人们只能对这个巨大的金矿坐视不管,却无能为力 。
那么,页岩气开采技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熟的呢?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 。
要有效开采页岩气,必须具备三项技术 。首先是液体压裂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水的压力使岩石破裂,提取出隐藏在页岩中的天然气 。
二是水平钻井技术 。我们熟悉的勘探技术通常是垂直的,而水平钻井技术是水平的 。它首先用于煤炭工业 。后来,这项技术被应用于页岩气开发 。
第三种技术叫做三维地质成像技术 。这大大提高了页岩气的开采效率 。过去由于页岩气分布分散,人们无法提前探测到其位置,页岩气能否开采完全靠运气 。现在有了3D地质成像技术,我们可以提前知道地下哪里有页岩气 。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技术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水平钻井技术早在100年前就诞生了 。3D地质成像技术最晚出现 。在这三项技术发明之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页岩气的存在,尽管它已经被发现了近200年 。
这个故事类似于前面提到的智能手机、特斯拉等案例 。进一步证明了所谓的颠覆性创新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进化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新技术的诞生 。熊彼特所谓的“旧元素的新组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
页岩气要大规模推广,还得满足一个外部条件,那就是油价上涨,这是2000年以后才发生的 。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每桶石油的价格从30美元涨到了150美元 。这为页岩气开采带来了机遇 。美国政府开始认真考虑尽快找到石油替代品的必要性 。
只有当创新的成本低于原始技术的成本时,创新才有利润 。因为这个时候,整个市场都会站在你这边,为创新者提供强大的势能 。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产生规模效应,最终降低新产品的价格 。由此,新技术完成了对旧市场的颠覆 。
改变世界的5/6集装箱
说完页岩气,我们来看一个更不起眼的例子:容器 。
集装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创新之一 。很多人会不服气 。不就是一个铁皮盒子吗?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也会想到的 。
集装箱改变了人类航运的历史 。大大降低了远洋运输的成本,让空之前的运输变得便捷高效 。然而,人类的海上运输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直到20世纪才有容器?
按照我们之前说的理论,容器要实现大规模普及,还得满足一系列技术条件 。比如,首先要有一艘运力充足、动力强劲、动力持久的船 。因为集装箱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利用空实现大规模的综合运输 。这种船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 。
其次,集装箱不仅要解决海运问题,还要方便陆运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卡车 。碰巧的是,容器的发明者麦克莱恩曾经是一名卡车司机 。为了更好的运输集装箱,他不惜改造自己运输公司的所有货车 。
那么,有了合适的船和卡车,集装箱能普及吗?还是不够,因为集装箱运输本质上是需要建立一个体系的 。除了改善交通工具,还需要全面改造港口、起重机甚至工作人员的作业方式 。否则,无法确保集装箱的高效运输 。
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颠覆式创新从来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化创新 。
但故事仍未结束 。
在集装箱向世界各地码头扩散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障碍,那就是码头工人 。他们和其他码头从业者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是码头运输的重要支柱 。因为人多,工人在码头附近都有自己的居住区 。他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码头 。
随着集装箱的出现,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威胁 。要知道,这些码头工人本来收入就不高,集装箱差点毁了他们的饭碗 。为了谋生,工人们联合起来抵制集装箱进入码头 。一开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那么,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首先,资本家答应给工人分红,工人手里有钱了,就不吵了 。但更重要的是,集装箱使得码头作业机械化,机械化创造了很多新的工作岗位 。那些以前在码头做苦力的工人,现在做的是操作机器的技术活,工资也比以前高了 。
所以,从长远来看,集装箱颠覆的不仅仅是原有的运输技术,更是产业结构和旧有的合作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容器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6/6摘要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颠覆性创新 。我们不要被“颠覆”这个词所欺骗 。任何横生空的事物背后,都可以找到一条漫长却不一定清晰的进化路径 。
从技术层面来说,颠覆性创新不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对原有的成熟技术进行改进,重新组合形成新技术 。
但是,仅仅满足技术条件是不够的 。创新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点到面贯穿企业整个价值网络 。虽然很多大企业追求颠覆性创新,但客观来说,由于成功的企业总是被原有的价值网络所绑架,真正发起颠覆性创新的小公司往往地位卑微,甚至活跃在低端市场 。他们没有过去的包袱,可以大胆探索新的领域 。
即便如此,颠覆性创新想要成功,还是需要满足一个基本的市场条件,即创新技术的成本必须小于原创技术的成本 。否则,创新将无利可图 。而创新的成本最终体现在价格上 。再伟大的新技术,如果贵了,还是没有市场,消费者也不会为此买单 。
最后,伟大的颠覆性创新不仅改变了技术,还产生了新的分工 。比如集装箱促进了码头的机械化,从而带来了大量的技术岗位 。同样,智能手机的出现创造了无数活跃的网络平台,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 。
从技术、企业、市场到社会,颠覆式创新不是晴天霹雳,而是润物细无声 。它每天都在悄无声息、毫无兴趣地发生,最终,它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