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哪个朝代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许多作品被人们研究和传世,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佳作 。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最早是由明初的游助提出的,但他所编纂的《八大家文集》并未流传于世 。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毛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品,编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定名为《唐宋八大家》 。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
毛坤的《唐宋八大家》是最早的一部八大家散文集 。自毛昆以来,各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本相继问世,如清代高仪的《唐宋八大家》、初心的《唐宋八大家文选》、张伯兴的《唐宋八大家》、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都是由毛昆的选本编撰而成 。
唐代作家韩愈、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的前两位 。两人都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属于宋代,都是北宋六大家 。他们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和苏辙 。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韩昌黎” 。韩愈谥号“文”,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 。
韩愈在思想上是儒家信徒,崇尚儒道,排斥佛老 。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倡导和领导了“古文运动” 。在古文创作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古文创作理论:
首先,韩愈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观点 。“道”是内容,是韩愈提倡的儒家观点,是文章的决定之物 。“文”是表现形式;其次,韩愈提出“唯言而行”的论点,主张文章要有创新;第三,韩愈提出“事不公平,必有人听”的论点,认为文章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反映 。
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仅有深厚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 。他的古文,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文,一类是议论文 。
在记叙文中,塑造了一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口语 。张忠诚的传记和后记、茅颖的传记、蓝田县的《成亭笔记》等都具有这些特点 。
在议论文中,有很强的辩论性 。他的议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形成了刚劲有力、典雅深邃、曲折奔放、文笔刚健的独特风格,对今人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散文大师,开创了一代文风 。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韩愈:“那些(韩愈)尊敬的是子长、子云 。子不如退 。”子长说的是汉代文学家司马迁 。柳宗元认为韩愈是司马迁之后伟大的散文家,只有司马迁能与之相比 。
柳宗元
刘渊(公元773-819),唐代河东(今山西永吉县)人,人称“刘合东”或“河东先生” 。曾任柳州刺史,因人称“柳柳州” 。
柳宗元是韩愈倡导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得力助手 。他提出的“和明道一起写作”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为当时的散文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
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虽然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如韩愈,但其作品的思想艺术高度却高于韩愈 。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是对柳宗元文学创作的高度概括:“然而,他虽然被批判的时间很短,却极其可怜 。他虽为人所动,其文学辞格切不可自立,使之流传后世,不容置疑 。”
刘源的诗很棒 。就散文而言,形式多样,他的杂文、传记、寓言、山水游记都很优秀 。刘源的论文,思想进步,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观点鲜明,论点精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
韩愈在《刘子厚墓志铭》中说:“接君为人忠厚,谈古论今,出经入道,发奋图强,常率人败之 。”这个评价也是对柳宗元论文特点的总结 。
刘渊的寓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寓言,使“寓言”从文章中的一个或一段比喻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源寓言的代表作有《三戒》(河边的驼鹿》、《贵州的驴》、《雍家的鼠) 。“驴技”、“驴技”、“妖怪”等沿用至今的成语,出自他的寓言名著《贵州的驴》 。
刘渊传记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既强调史实,又强调艺术性 。比如段太尉的奇闻轶事就是纪实文学,突出人物事迹重点 。
《段太尉轶事》选取了三个典型来表现人物主题,即郭哲兵的严惩,表现了段太尉的正直;卖马还人谷,可见段太尉之恩;拒绝朱八送斜纹的礼物,可见段太尉的气节 。柳宗元的文章堪比韩愈的《张中丞传》 。
宗元擅长为老百姓写传记,这也是刘问的特色之一,如《捕蛇者论》、《种树塞北传》、《宋庆传》、《子人传》、《通衢纪传》等 。每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的贬谪之痛与贬谪地(永州)秀美山水相互作用的产物 。就像明代的毛坤说柳宗元一样,“与山川对峙:柳宗元难久困,不可寻岩穴;在山洞里不奇怪,不僻静,也没办法发厚 。”
宗元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体现了摹仿情景、交融情景、短小精悍、优美传神的特点 。
《新唐书·柳宗元传》用“精秘”的评语来评价柳宗元的散文艺术成就,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
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本名永叔,晚年名“醉翁”,谥号“谥号文中” 。他出生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县) 。
欧阳修是北宋中期“古文运动”的中流砥柱,是当时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 。他的想法和韩愈一样 。他主张“文以”为主,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核心和关键;“文”是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工具 。
欧阳修为了让《文怡·明道》更简单,打了个比方 。他把“道”比作金玉,把“文”比作金玉辉煌 。
欧阳修在领导“古代文学运动”中,十分注重人才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提拔和培养 。取得文学成就者除外,如梅、尹世禄、苏洵等 。所有的古代文学,像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等 。从他家门口传来的 。
欧阳修不仅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平淡朴素的文风,而且反对铺张浪费的“昆西体”和危险怪异的“时髦散文” 。此外,他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
欧阳修的诗、词、赋都写得很好,尤其是他的散文,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他的文章是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但比朝鲜语更通顺平实 。欧阳修的文章朴实而引人入胜,形成了自然清新、抒情委婉、说理透彻的独特风格 。
欧阳修无论是编年体还是作词体,文笔闲适,情趣盎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如他的《滁州山水游记》《醉亭》《丰乐亭》等,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
苏轼在《六一文人集序》中说:“欧阳自谈道如韩愈,谈事如鲁直,记事如司马迁,写诗如李白 。”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地反映了欧阳修的散文艺术成就 。
苏洵
苏洵(公元1009-1066年),原名“苏文公”,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父子二人都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增添了惊涛骇浪 。他们也被称为“三苏” 。
苏洵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三次都没考上 。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回到家乡专心读书写字,教育子女 。苏洵虽然没有步入仕途,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
苏洵对宋代“古文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然而这些成绩都是在他的事业受挫后获得的 。可以说是宋代的大器晚成 。
他的散文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散文要“有为”,反对空谈的形式主义;二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技巧和独立风格,崇尚自然为文 。
他深入研究了苏洵的《孟子·战国策》,深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的文风 。苏洵善于运筹帷幄,论点清晰,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善于对比,雄辩有力,苍劲有力 。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上下而行,出门而驰,必作深入而后到” 。曾巩称他的文章“少则百字,多则千言,其理,引子之喻,奢言之诺,远而近见,大能,小能,烦而不乱,全能 。”苏洵的代表作《六国》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
此外,苏洵的叙事文也有好章,如张易舟的《画像》,文诗兼备,两相重复,相得益彰 。《木假山的故事》就像是“三苏”的写照;《送史北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文书,表达了苏洵的爱国之情 。
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符节,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因封晋景公,世称“王晋景公” 。
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散文都很优秀,其中散文成就最高,所以也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适用”,“为天下”,即服务社会 。因为王安石的立场,他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政论论文 。
王安石的政论文章很有特色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将文学创作与现实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实用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体上贯彻了他的文学思想,批判了时代的弊端,反映了现实问题,阐述了政治见解和主张 。
比如《兴贤》、《百年不出事》、《仁宗皇帝说事》、《答司马建议》等 。,都是为变法服务的,能切中时代的短板,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同时又有艺术性 。
他的政论论文,无论是近万字的长文,还是只有几百字的短文,都能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凝练,形成险峻雄浑的独特风格 。
比如《读孟尝君传》,全文不到100字 。但是,它结构严谨,直言不讳,精辟,逻辑连贯,读起来有一种震耳欲聋的气势 。
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的景物描写和抒情中也有很强的议论成分 。比如《宝蟾山之旅》这篇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山之旅,第二部分是讲道理 。叙事与议论紧密自然结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细致 。
文章内容是讨论的基础,是讨论的事实依据;是思想认识上对讨论内容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在你面前,你从后面落笔,为讨论铺路;后一种讨论紧跟前一种录游各处,赋予录游内容特定的思想意义 。全文中的叙述和论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
王安石的文章,尤其是政论论文,很好地诠释了“文如其人” 。
曾巩
曾巩(公元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因与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并称“南丰先生”,后追称“文鼎” 。
曾巩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文 。他在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中贡献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欧阳修非常欣赏曾孔,称赞他的文章,文笔接近欧阳修 。曾巩的散文温文尔雅,温文尔雅,易淡易淡,形成了“古雅、公道、正气”的独特风格 。其成就虽不及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但可以独树一帜,独树一帜 。曾巩的散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它是一个承载这个词的文本,它是一个事实 。曾巩主张文章内容要丰富,很少有空谈 。
二是善于记叙,言简意赅 。比如《秃头的故事》就讲述了五岁孩子的秃头经历 。文章生动形象,读来很有感触 。《李白诗集序》叙述了李白的生活经历 。只用300字就能概括的很生动,文笔之力超人 。
第三是彻底了解贫穷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曾巩的论文推理透彻,他的叙述也注入了哲学,是叙述和讨论的结合 。比如他的名著《墨池集》,通过王羲之“学书于池边,池边暗”的故事,指出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来的,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勤学苦练在学术成就上的重要性 。
曾巩出身欧阳修,与王安石交好,但在文学上,他与王安石都是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史》这样评价曾巩:“曾巩在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做了一个陈述 。他胆怯但不恼火 。他简朴但不阴郁,他成了一个显赫的家族 。”这一评价可以说是对曾巩散文成就的肯定 。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名子瞻,是“东坡居士” 。在“三苏”中,苏轼是最有才华、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家 。
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文艺大师 。他的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
他的诗和黄庭坚的诗一样,被称为“苏黄” 。他的词不受音乐的束缚,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形成了清新豪迈的风格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天马行空的代词体 。
他的赋也很优秀,代表作有《红墙赋》、《后红墙赋》等 。在他的作品中,《赋》成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他的散文,感情奔放,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想象丰富,奔放洒脱,被誉为“浑艳绝伦,独霸万代” 。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 。他从前代作品中广泛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源泉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浑气势,庄子丰富的联想和潇洒的文笔 。
苏轼散文的风格随不同的对象自由变化,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韩愈古文靠的是口才、布局、得势等 。而苏轼则以豪放的思想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
苏轼的文学成就代表了北宋以来古文的最高成就 。由韩愈、柳宗元发起,欧阳修、王安石接力的古文运动,在苏轼那里圆满结束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单从文学角度来说,苏轼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
苏哲
【苏轼哪个朝代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苏辙(公元1039-1112年),苏洵之子,苏轼之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辙发展了韩愈写文章“言之有物,适可而止”的观点,强调生活经验对作家的重要性 。苏辙散文的主要特点:
那是一条曲径通幽,透露着穷理 。比如《民策二号》一文,重点论述了宋代科举的弊端,但他从先秦的民风入手,在文章的后半段逐渐进入正题,然后列举了科举的弊端,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主旨也就到此才得以揭示 。
第二,叙事生动,仿佛在边境附近 。如《庐山七贤寺新建僧堂记》,文章叙述了苏辙参观庐山七贤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讨论结束,表达了苏辙对求道的看法 。全文淡泊飘逸,质朴自然,简洁流畅,却又生动传神,充满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的独特风格 。
第三,选材典型,语言优雅 。如《晁谷传》中,选取了晁谷的三件事,即弃文采、信守诺言、千里相访,来表现晁谷的节操和品格 。细节恰如其分,非同一般 。
苏辙的人生知识也深受其父、兄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治、历史理论 。苏轼称赞苏辙的散文“海洋满是水,有歌有叹之声,但其卓越的精神不可或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