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社死经历的“柠檬头”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码?( 三 )


当我们在观看柠檬头社死视频时,我们观看的也是一段以现实为素材的脱口秀 。从这个层面来说,社死经历的分享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一方慷慨讲述、分享快乐、构建心理防线,另一方发送“哈哈哈”和“谢谢你,柠檬头”的弹幕表达自己享受快乐的感谢 。所以,社死视频的大火是双方“共谋”的结果 。
【生活|分享社死经历的“柠檬头”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码?】当我们在围观他人的社死经历时,实际上也是减轻孤独感、寻求心理安慰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经历尴尬事件,当围观他人社死时,个体能有效进行“原来大家都一样尴尬”、“甚至他们比我更尴尬”的自我安慰,收获解压利器,排解现实苦闷 。
同时,有些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与创作者相似的经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匿名性空间内,大家因尴尬相聚,在无人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机制保护下,激发自我情感倾诉的欲望,网友们在分享中互相慰藉,又共同创造一种欢乐的可互相嘲笑的氛围,消解了各自对于尴尬时刻的介怀 。
此外,柠檬头社死视频标题引人遐想、剧情跌宕起伏,比如B站up主@东北lisa分sa在上传第一则视频“关于搬家后对门是我前男友且我还在菜市场偶遇他导致社死这件事”之后,在网友的强烈要求下,又先后上传了8则后续视频,俨然成为一部不定时更新的都市爱情连续剧 。其剧情有很强的文学属性,精准踩到“久别重逢”“巧合与命中注定”等年轻人爱看的晋江常见流行文学标签 。许多网友大呼“晋江剧情照进现实”“被甜到”,纷纷磕cp,甚至在评论区支招,企图“干预剧情” 。
于是,柠檬头社死视频内容本身似乎成为了一个故事文本,成为年轻人茶余饭后的文学消遣 。又因其主角和故事的真实属性,可以满足围观者的八卦心理和部分窥私欲 。
生活|分享社死经历的“柠檬头”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B站
年轻人在分享社死经历的过程中消遣自我、治愈自我,释放可供大众调侃的友好信号,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里社交距离,同时其行为本身也是对传统话语体系的反叛与解构 。
分享者与观看者的界限在评论区的互动中逐渐被打破,观看者也可能变为分享者,进入另一轮互动与循环 。网友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成为彼此的兄弟姐妹,结成“拟态亲戚”,各自让渡出可供嘲笑的权利,共同创设一种“有什么尴尬的事都可以说出来让大家高兴一下”的高度娱乐化氛围,“娱乐他人”与“善意嘲笑”是各方不言而明的默契 。
而分享者讲述完毕,观看者笑过之后,又要各自面对现实生活,独自经历下一次尴尬时刻 。但当社死经历再次如约而至,虚拟网络空间仍可提供一个可供躲进、互相治愈的避难所 。
参考链接:
1.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M].美国:新星出版社,2006:139-140.
2.蒋建国.网络自嘲:自我贬抑、防御机制与价值迷离[J].学习与实践,2021(02):108-113.
3.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11页 。
4.黄翠华.自嘲式幽默产生的心理学原理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96-97.
5.塔门.B站的柠檬头火了,为什么分享尴尬令人上头?.https://mp.weixin.qq.com/s/mL4vXbf0f0D6fEiktE7rAg.2021-10-2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