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四 )


A :三八节9折、国庆节8折、双十一5折;
B :三八节7.5折、国庆节7.5折、双十一5折。
同样的品牌,双11都卖5折,但是A的促销政策会卖的更好。
因为A政策形成了巨大的价格落差,让消费者觉得只有在双11才能占到全年最大的便宜。
所以,持续大促最大的坏影响就是:商家瓦解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大促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占便宜,但是当消费者觉得占便宜的机会随处可见,他就不会珍惜这次的促销机会。
四、用什么来替代大促?感受到持续大促的坏影响,可能有人要问:“我们要用什么来替代大促,持续唤醒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低价之外,品牌可以尝试设计新的购买提示,让消费者在不打折的时候,也能想起来买你的产品。关于如何改变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里为你提供3个思路:
1. 用“稀缺”来集客今年9月份,玲娜贝尔上市发售当日,迪士尼世界商店门口就排起了带它回家的长龙,平均排队3-7小时,甚至都不一定能买到。原价219元的S码玲娜贝尔,在二手市场被炒到1200元。
消费者|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文章插图
目前,玲娜贝尔只在上海迪士尼上架销售。前来购买的顾客,每次最多能买2件/ 每款。限定地域和限量购买,让玲娜贝尔大卖。制造稀缺其实也可以成为替换大促的一种集客方式。
稀缺的产品因为数量有限,自然换不来多少销售额。
但是稀缺却制造出一种热卖的现象,让消费者因为好奇而聚集,带动其他品线的销量。
具体操作上,有三种常见的利用稀缺来制造“存在感”的方式:
(1)季节稀缺
洞察到冬天消费者对热饮和食物能量的需求,喜茶推出了超厚实芋泥麻薯做当季限定饮品。
(2)数量稀缺
常见的像AJ新品发售,消费者线上预约抽签才能原价购买。
(3)地域稀缺
元气森林针对华北地区,发售了区域限定款产品——红香酥梨气泡水。这三种稀缺产品的意义都不只是为了销售,可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量,是限定款的价值所在。
2. 提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新疆棉事件发生后,安踏直接宣布退出BCI组织,并表示品牌一直使用“新疆棉”,成为很多顾客力挺的对象。
这种情绪直接反射到销售层面:安踏上半年的零售额整整增长了35%-40%,双十一销售额更是首次超越耐克。
跟大促不同,企业针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行动,是通过正向的价值观和消费者建立连接,为消费者带来瞬时的情绪释放。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利。
但如果转变一下视角,把自己当成社会的某个器官,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由利己转变为利他,就会产生这种效果。承担社会责任,也分短期性战术性发声和长期战略式融入。国外有个净水器品牌LifeStraw,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战略,长期践行“One for One”经营模式,即顾客每购买一件产品,他们就会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校,捐赠一整个学年的干净水源。这种方式,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追捧。
消费者|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文章插图
3. 搭载热点的能力几年前,我们为一个媒体客户做咨询,当时他们在做自己的音乐live,对手的live预算很高,会邀请很多大牌音乐人做live直播。
在live活动中,明星影响力=live的流量。可是客户没有那么高的预算,但又想获得更高的在线人数。
我给他的建议是:寻找当下最火的电视剧或综艺,邀请相关的配角和相关音乐人,办一场IP主题的音乐live。
比如去年《隐秘的角落》成为现象级剧集,《小白船》、《因你之名》等歌曲也跟着火遍大江南北,平台邀请剧中演员和词曲创作者对歌曲进行剧情化演绎,举办一场「隐秘的角落主题live」,人气想必差不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