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两岁

女儿18个月大,无理取闹、莫名其妙、调皮、“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这些该年龄段的孩子有的优点缺点,她都有。
我希望找到问题症结,根据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办法,适当引导孩子的同时也缓解自己在育儿方面的难题和压力。
把《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看完,也找到了与问题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以下是我所遇到的问题和结合书本所说总结到的方法。
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豆丁正坐在爬行垫上,安静地玩着积,把一块一块积木堆叠起来,一块积木放不好,突然,她开始抓狂,把堆好的积木推翻,大哭起来。
问题二:豆丁会说“不要”了,吃饭说不要,穿衣服说不要,脱衣服说不要,洗头说不要~不要抱,不要用吸管杯子喝水,感觉一天都在她的拒绝中度过。
问题三:只要有豆丁在,客厅很难整洁干净,玩具、水杯、凳子、勺子、菜篮子……都会成为她捣鼓的物品。
问题四:豆丁慢慢学会了以哭来达到目的,去玩,要吃的,拿玩具等等,有时候假哭有时候真哭,告诉她很多次:你要什么,直接跟妈妈说要,拿拿,知道吗?她说:嗯,知道。可是下回依然会哭。
有时候真的很不解,也很苦恼,为什么一岁前那么乖巧的小姑娘,到了学步期脾气说变就变。
问题产生原因
学步期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哭闹脾气?
由于自然规律所限,两岁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之间存在差距,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说,孩子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的发展。两岁孩子也许能够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却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付诸实践。
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常常会以一种突然的、强爆炸搬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这时有人试图帮孩子一把,他可能会更生气。
处理方法
解决问题的主线是:和善且坚定
针对问题一,妈妈或者其他家庭照顾者需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等到适当时机引导她解决问题。“适当时机”可以是宝宝求助时,也可以是宝宝哭闹不止时,引导而非直接帮助,可以这样说:我们一起来把积木叠起来吧,或者说我们可以先放这个,让孩子动手就好,她就需要有参与感。
针对问题二和问题四,妈妈的角色需要转变,在一岁之前,妈妈对于孩子的需求可以无条件满足,但是到了一岁之后,当孩子处于学步期内,妈妈的角色就需要从“仆人”转变为“权威”,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需要果断说“不”,是时候让孩子明白,他其实不是世界的中心“唯我独尊”的想法是要改变了。
要把一些职责分配给孩子,比如摔跤这个问题,事实上,孩子很多时候可以自己爬起来,拍拍手继续玩;比如喝水、吃东西,把水,水果等,放在孩子可以拿到的地方,她渴了或者饿了,自己会伸手拿。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就是要母亲在情感上跟孩子划出界线。独立性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针对问题三,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给孩子安排一个专门放玩具的地方,当孩子结束玩具时,告诉她,来,我们一起把玩具放回柜子里(目前豆丁还是比较难做到,她自己刚收拾好,不到一分钟,肯定会翻倒出来),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再她学会走路后,给她设了一个鞋柜,每次换完鞋就告诉她,把鞋放柜子,这个习惯慢慢形成了。
其次,不用给孩子买太多玩具。可以给孩子挑选可以组成不同形状的玩具,乐高,积木,纸砖等可以堆砌层叠的类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句话用于形容孩子的学步期是在太适合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尽管有时候会惹出好多麻烦,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讨人喜欢的。他们跌跌撞撞地走过人生中最开始的18个月,一直在探索“这是什么”和“这是怎么运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自由探索,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慢慢学着那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和善与坚定”,是父母必须练习熟练的课题。
【可怕的两岁】既是读后感,又是方法论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