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内娱红毯“大逃杀”

投稿|内娱红毯“大逃杀”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毒眸,作者 | 李清莉 龙承菲,编辑| 赵普通
2021即将结束,红毯再次成为热搜的高频词 。
每个年末,红毯都被饭圈视作自家偶像重要的曝光机会,也是微博、豆瓣等社区讨论度极高的娱乐话题,连主办方的策划是否新奇、活动场面是否高端,都成了网友们比较的指标 。
上周的TMEA音乐盛典,在最热衷于红毯厮杀的小花们缺席的情况下,仍然凭借红毯上了热搜 。蔡徐坤、乐华新女团NAME、时代少年团和参加MAMA的NCT2021,挂在微博文娱榜的话题都带上了“红毯”的关键词 。
但大众对于红毯的态度似乎十分割裂:有人爱看红毯的热闹,也有不少人觉得那“热闹”与自己太过遥远——“艺人+红毯造型”的热搜词条,不止一次被指空洞无物、没有意义 。
“红毯”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的著作《阿伽门农》中 。196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以彩色电视转播,观众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奖项汇聚到明星身上,“红毯秀”也因此被重视起来;1982年香港金像奖出现,红毯就此传到国内 。经过多年演变,红毯也从神话里的“神族专属”变成了一种梦想与荣誉的象征 。
而到了今天的内娱,红毯不仅是名利场,也成了明星们的KPI 。
红毯从无到有,明星时蹭时走二十年前,内地还没有“红毯”,大众也没有对于“时尚圈”的印象 。
苏芒入职时尚杂志社是1994年,办公地点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员工只有七个人 。直到2005年,康泰纳仕集团才打造了中国版《VOGUE》,而当时苏芒的芭莎慈善夜才办了两年,晓雪还未入主《ELLE》,在洪晃的杂志《世界都市iLook》就职 。
当时大众对于红毯的认知,更多来源于海外,比如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礼的红毯 。而能够前往海外电影节,需要的是作品带来的底气 。
1988年,巩俐以电影《红高粱》首次征战戛纳,当时她的“战袍”是一袭白色的改良旗袍 。1993年,《霸王别姬》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大奖,巩俐第三次来到戛纳,在海边留下了那组经典的白衬衫照片 。
投稿|内娱红毯“大逃杀”
文章图片

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能够走上国际电影节红毯是一种荣耀 。巩俐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我们希望用最好的形象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电影,代表中国的演员,大家都希望有最好的状态给全世界的观众 。”
但是,戛纳红毯上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大家发现海外红毯,也开始逐渐“变味”了 。
2010年,范冰冰首次亮相戛纳 。她以一身明黄色的改良龙袍面对外国媒体们的镜头,并在之后对采访人员的回应中强调这身礼服所能展示的民族感:“来这种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就是要说明我不是来自韩国的,也不是来自日本的,我是代表中国的演员 。”
投稿|内娱红毯“大逃杀”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