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周制五爵之一,卿大夫虽贵亦不敢称之。自春秋僖文之后,执政之卿可以称子。后因匹夫为学着说宗亦能享此殊誉。但因称子不成辞,故以夫佐之,孔丘之后代指老师,有子即为此类。对于孔丘而言称子因其司寇的职位。
说通悦,汉以前通用说,之后从“心”别之,悦最早见录于《广韵》。但于经典之中只作“说”;学即效也,习类鸟之数飞,仲尼所言之学实为修身;“有朋”何晏之前皆写为“友朋”,即“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此句以友先于朋,寓意于把志同之人通化成道同之人;君子者,指人之成名,君即为群,子丈夫之统称,君子并非指代一类人群,而是提示一种成名的过程。
理解此句的重点在于分清说话和作用的主客体,从行文中不难看出,本条是孔丘自我提示(略带安慰)的话语,并非警戒后人的格言。转译之下应该为:孔子说,每天警醒自己重复修身,每天把有着一样志向的人影响成同道中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即使别人暂时不能完全理解学问,又何必必动怒,君子不就是这个过程吗?
【重读论语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即为孔丘之弟子,此处子便为老师的意思。有子是一位难得的理论家,但是实践的缺乏致使其对于影响力远不如仲尼其他弟子。关于此句的研究以柳河东关于《论语》编撰者而出名,但推论为后世所诟病(此处不提)。在唐以前“其为人也孝弟”,断句为“其为人也,孝弟”。后句“仁”与“人”通用,在此句中仁绝非仁义,而是之群体代名词“人”。话语逻辑用几何递增的语气加强效果,在先秦经典中多用此递推手法。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即为好,令解为善。理解此句时常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考究之下此句并非出于孔丘之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