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一下是什么梗 tag是什么意思

作者|咸鱼
编辑|吴蜜
【tag一下是什么梗 tag是什么意思】网络时代的内容消费如此之快,你活在当下,还没学完热搜上贴的新话题,就被新梗推着往前走 。
现在只在阴阳怪气的事情上,互联网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取向 。
凡尔赛集团在林中茶学还没结束就跃进了,还有各种阴阳师留下的复杂操作——不得不承认,补课正在成为当代人上网的日常 。(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在社交媒体上游荡的人来说,总有一天会撞到行为混乱的场景 。)
从六学、茶学到凡尔赛,这些隐藏在tag里的文明,正以高明的语言逻辑碾压着朋友圈里酷哥们的诗词和远方 。
01
朋友圈酷哥模仿秀
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前世,这和六学、茶学有关,还有所谓的凡尔赛学,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我来解释一下 。
凡尔赛,又称凡尔赛文学,指的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流派,其核心是致力于表现高级生活 。具体来说,就是将某种贵族精神进行到底 。
至于有多贵,可以打开《小时代》系列欣赏 。典型的例子有,吐槽出中环,非典型的有楚,去米了 。
这种独特的话语体系,源于微博博主“小奶球”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漫画《凡尔赛的玫瑰》 。
这是一个少女的浪漫,被收入20世纪70年代的三部不朽名著 。故事发生在繁荣的波旁王朝,一座辉煌的凡尔赛宫 。主要讲述了16世纪法国玛丽女王与贵族少女奥斯卡之间的一系列爱恨情仇 。(当然没关系)
《凡尔赛玫瑰》因其华丽的画风和高尚的人物设定,被博主“小奶球”灵活运用,成为互联网文学的一个流派,并由此衍生出相应的微博标签——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 。精通这门学科的人被称为凡人,或学问大师 。
以微博为发源地,这股凡尔赛风潮迅速席卷豆瓣群 。知乎回答,哔哩哔哩教学区,而吃瓜网友在学习学习精神后迅速将理论付诸实践,以朋友圈、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社交媒体为第一研究样本进行学术观察 。研究成果发表在微博标签“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或豆瓣“凡尔赛小组” 。
甚至有人总结出《凡尔赛文学写作指南》,从入门到进阶,分门别类介绍文学创作的进阶法则 。
创始人小奈秋简单直接的用10分钟的短视频来了一堂凡尔赛公开课,把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梳理成理论三要素的输出 。从最基础的批评,到高级版的活泼评论,再到第三人称视角的灵活运用,甚至还加了点:emoji表情和朋友圈定位 。
老话说,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背 。现在的学者以严谨的学术体系著称 。就算他们做不到“干我,我能行”,但至少他们掌握了交友匹配的技巧 。
相对于之前的通俗文学,如六书、明学、茶学等 。,凡尔赛文学作为继承者,显然有着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察样本 。更重要的是,在朋友触手可及的地方观察真实案例,比在社交媒体上解构权威个人更令人兴奋 。
从“六学”的起源,到茶学的复兴,再到今天的蓬勃之学,中国互联网的表达和观察都是在沉淀中演进的 。今天,你说的就是你学的,当代冲浪者几乎没有什么不能解构的 。
02
标签中的文明
事实证明,中国互联网的标签里不仅隐藏着各种理论,还有无数的文明,任何分享、聊天、评论都可以在围观下发展成行为艺术 。
所以,除了以上系统的文学表达方式,还有大众语境下的另一种传播趋势 。
如果你擅长上网,也是一个5G玩家,那么你一定听过这些句子:
“没门,没门 。」
“就这个?就在这里?」
他很着急,他很着急 。
“你尝尝,你尝尝”
这种复读机似的短句,近年来莫名其妙地出现并流行起来 。吃瓜的人在互联网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然后去学习,去使用 。至于句子本身,和所有网络俚语的流行一样,在流行起来之后也迎来了一个极其繁荣的模仿期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小众戏梗走出了圈子,成为了大众语境中的普遍语义 。
社交媒体上的标签就是这些新词的展示 。
最终,这些句子被灵活运用于数字世界,贴在各种话题的评论区,以“杠”为中心,以逻辑自洽为出发点,进行无差别攻击 。自然信徒们将经典的文字重新书写,在隐秘的角落里热情地分享 。
有人乐此不疲,把它当成最时尚的表达 。有些人讨厌到听不懂这些句子,觉得尴尬到头皮发麻 。
站在用户的角度,复读机输出的短句能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明立场和情绪,相比于零碎地反驳交流 。更何况这些句子都是满满的适用性 。它们可以在各种社会语境中不断使用,可以让语言的攻击力飙升,性价比很高 。
在其他人看来,这甚至不是模因生产 。这些短句的诞生和传播都没有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甚至对于用户来说,这连一个认知门槛都没有 。它们所传达和承载的,只是一种叫做“阴阳”的情感 。
泰格文明一轮接一轮地发展 。原来简单的词被层层转述后,原来的意思渐渐淡去,新的定义涌出 。
如今互联网世界的语言表达相比现实景观要犀利很多,这或许就是网线的魅力所在 。
03
当阴阳成为一种明显的学问
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一样,这种以阴阳为核心的互联网模仿秀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快乐,但也侵蚀了一部分人的快乐 。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交流浪潮中,语言在不断膨胀,会让原本的交流贬值 。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上帝的时候,‘上帝’这个词不仅会贬值,还会面临被嘲讽和解构的命运 。」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复读机实战和实地观察中,分享和表达不再是个人情绪的释放,而是对大众空的侵占 。
在豆瓣凡尔赛学习小组的介绍上,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群体的作用可能都是为了消除以搞笑的方式侵入日常生活的炫耀自恋人格的毒害 。自我感觉浮夸的言论其实是有外部性的 。正常人不会直截了当的留言,沉默的大多数往往很烦 。如果把学业发扬光大,可能就看不到那么多套路的炫耀方式了 。也算是净化网络和言论空 。」
然而,事实上,学习真的已经上升到这么高的价值层面了吗?恐怕不行 。大部分人只是看着玩梗 。
就像“不,不”之类的垃圾不能给传播带来信息一样,儒者、六子、茶子的流行也不能带来任何超越把玩本身的深度 。充其量只是一个略显清新的风洞,时不时穿过一些新的气味 。
如今,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种新气味的流行速度更快 。新的理论不断诞生、兴起和流行,然后流行和普遍,最后,很快就过时了 。
04
表达欲望的雷曼周末
数字的世界不是希望之城,网络也有它的阴暗面 。
在网络俚语盛行之前,我们可能会相信“好的阅读要冒很大的风险 。这会让我们的身份和自我变得脆弱 。」
但是,在数字世界里四处漂泊之后,才发现,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比起阅读,才是杀伤力的主宰 。当阴阳大法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再想说话了 。
更何况,不管你承不承认,网络言论和各种突出的民间流派的进一步传播,本质上并不是对“分享”这一行为的友好反馈 。
相反,从他们诞生之初,他们的核心点就是隔离交流 。从结果来看,当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被吃瓜群众玩成了模仿秀,人们很难不收紧表达的窗口 。即使在公共讨论空中,推理和论证都无法战胜垃圾和套路,更不用说个人情感表达的消耗了 。
《未来已经来临:大变革发展指南》的作者迈克尔·麦昆(Michael McQueen)曾强调,“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辩论和思想交流 。但是现在的社会趋势不是这样的 。
从最常见的评论复读机,到网络上进一步的调侃打压云朵,再到现在的凡尔赛书房,虚拟世界的避难属性不断被压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计算与网络朋友和邻居的社交距离 。结果朋友圈三天能看到,微博只能评论七天,连她的碎碎念都被流放到一个小小的社交平台 。
或许,过一段时间,社会学家在观察当下的冲浪文化时,会忍不住感叹这是雷曼周末表达欲望 。
对于忙着赶新梗的吃瓜人来说,上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无论是带头享受味道样本,还是跟风研究核心精神 。
否则,在你还没能体会到网络狂欢的乐趣之前,你就会因为自己敏感的性格而先陷入持续的自我反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