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脊梁”,都是哪些人? 中华脊梁

谁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
整个1934年,几近失聪的鲁迅饱受病痛折磨 。老胃病经常发生,6月份的时候,我就眩晕了 。在七月发生火灾的上海,炎热的天气让他满身痱子;8月份“胁痛相当剧烈”,发烧引起的肺病相当严重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鲁迅几乎总是生病 。
【“中国的脊梁”,都是哪些人? 中华脊梁】1934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的53岁生日 。他没有特别庆祝,而是写了一篇587字的短文,有以下这段话:
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的人,有吃苦耐劳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为法律牺牲生命的人...虽然对于帝王将相来说是家谱的所谓“正史”,但往往掩盖不了他们的辉煌 。这是中国的脊梁 。
近一个世纪后,当我们再次读到鲁迅的肺腑之言时,仍能感受到内心的一种激动感 。“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后被编入《鲁迅先生论齐杰馆随笔》,入选人教版九年级17班课文 。
作家鲁迅
今天,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鲁迅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下这篇杂文,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梳理历史的过往,回到那个动荡而愤怒的时代,去感受鲁迅先生所构建的中国“国魂” 。
危难之际,谁能拯救中国?与《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吃人”的故事不同,“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是一篇议论文,全文围绕“中国人的自信”展开 。鲁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坚定地指出“我们中国人还没有丧失自信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社会各界都在寻找“救亡图存”的方法 。当时的军绅及其宾客,邀请各路超自然力量“求神拜佛”祈福加持;而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则“痛定思痛”,组织了隆重的祭孔仪式,主张“中华民族欲生于大地,必以孔子之仇报夷” 。南京国民政府把祭祀孔子作为抵抗日本侵略、解决中国内忧外患的关键,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仪式上鞠躬、奏乐、拍照 。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把纪念孔子诞辰上升到“中国灵魂的复活节”的高度,发表社论《纪念孔子诞辰》:
在举国上下举步维艰,人民溺水的时刻,当局受到鼓舞,确实足以振奋民族精神,恢复民族自信心 。很重要,没必要讨论 。
《大公报》社论认为,国运衰败的根源在于民众的萎靡不振和社会上的无耻风气,而恢复民族自信的基石是祭奠先师孔子,以赞颂其修身救世的高尚品格 。《大公报》把文化和道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无视中国面临的现实困境,把国家被侵略被欺凌的责任推给普罗大众,激起了鲁迅的强烈愤慨 。
动荡之际,知识分子的自省与抗争面对《大公报》关于“民族自尊自信已荡然无存,国家濒临精神幻灭”的论断,鲁迅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在他53岁生日的时候 。
一向自诩“地大物博”的中国人,习惯于相信外力,似乎从来不相信自己 。鲁迅在文章的开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危难中的中国人民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当时中国正在发展的是“自欺”:人们用无法考证、无法证伪的神佛来麻痹自己,是一种自欺 。
但是,在这种阴影下,我们有不丧失自信的中国人 。
鲁迅于是理直气壮地宣称,努力工作的人,努力工作的人,为人民求情的人,为法律牺牲生命的人,都没有丧失“自信” 。以前出现过,现在中国也有 。“这是中国的脊梁”!
在文章的最后,鲁迅指着《大公报》的社论,告诫人们:“一号总理的文章是没有根据的,你们要自己去地下找 。”他呼吁人们不要听信皇室文人的荒唐文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断 。
中年鲁迅
鲁迅一生致力于写作和启迪民智 。他从未忽视过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困惑和虚弱 。正如他在《呐喊》的序言中所说,“大声喊叫惊醒了几个清醒的人”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百年前国运衰落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民 。相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迎难而上、不畏艰险、自信满满的中国人 。是他们美化了中国的未来,锻造了中国的筋骨 。
好在鲁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面对孔子生日典礼的闹剧,胡适也明确指出:
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也是如此;他的颓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他的复兴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能实现的 。
在纪念孔子诞辰后,胡适提出了推翻帝制、革新教育、改革社会习俗等建立民族自信、推动民族进步的五大工程,并指出圣人孔无法帮助我们将这些变革推向彼岸,使历史倒退“永远不要回到不存在的‘因德而金’的世界” 。
身处租界,捍卫和呼喊民族自尊 。1934年发表后的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1937年被编入鲁迅《论齐杰亭》一文 。
“齐杰”一面由“租界”二字组成,应读作“租界” 。鲁迅临时居住的上海闸北皇权越界筑路区,在民间曾被称为“半租界” 。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鲁迅在这里的亭子里撰文,把文集名字里的“我”和“田”去掉,以示不把国家的“我”和“田”割让给帝国主义列强的决心 。
齐杰馆随笔封面
《齐洁婷散文集》收录的散文都是鲁迅在1934年写的 。散文36篇,包括《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此外,还有《拿来主义》《谈面子》等一些著名散文 。他们引经据典,结合实际,立论犀利,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战役性” 。
在《齐杰亭杂文》中,鲁迅深刻剖析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同时坚定地捍卫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他开玩笑说“中国人‘脸’是好的,可惜这个‘脸’灵活善变,所以和‘不要脸’混在一起了”;我们也大声喊着“要开动脑筋,放出眼睛,自己去拿”!
一百年前,鲁迅和孔子互相辩论空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但其实鲁迅从小就读过《论语》,十三经几乎都读过 。“孔孟之书,最早最熟” 。
青年鲁迅
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是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仪式后写的 。他批判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为“克己复礼”而提出的仁义道德 。鲁迅先生曾在另一篇《孔子在现代中国》的齐杰馆随笔中写道:
孔子曾经规划过优秀的治国方法,但都是为人民设想的,也就是为有权有势的人设想的,为人民自己设想的,但一个也没有 。
鲁迅和孔子,这两位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中的思想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孔子推崇“仁”的思想,注重秩序的维护,提出了从差异到和谐的路径 。两千年后,鲁迅重新看到了“人”的价值,主张“尊重个性,彰显精神”,把充分发挥个性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 。
标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的文风独树一帜 。人们赞叹他深入世界的写作手法,也惊叹他行云流水的小说风格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记住和纪念鲁迅,是因为他敢于直视别人看不到的秘密,说出别人不敢说出来的真话 。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批判性和讽刺性,而且极具先见之明,这也是鲁迅经常读新的原因 。
在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鲁迅,需要呐喊着让民族时刻保持谦卑和理性的人,更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从来没有坎坷,但正如鲁迅所说,世界上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