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二 )


《脉经》卷七,论述发汗、 吐、 下等的各种治疗法 适合(可)和禁忌 (不可) 的称为 “可与不可” 形式的 《伤寒论》。“可与不可” 形式的 《伤寒论》 在 《脉经》 和《千金要方》等书中引用,比 《千金翼方》 《太平圣 惠方》卷八、 卷九的三阴三阳形式的 《伤寒论》 更早 。但是,宋代以后,《伤寒论》研究只着力于三阴三阳 篇,可不可篇几乎无暇顾及了。由此可对以下问题作 进一步思考: 王叔和时有无六经? 为什么至唐代《千 金翼方》中以六经称? 张仲景论伤寒主要是治法的 “可与不可” ? 六经比 “可与不可” 更加重要? 有了六 经证治,为何 “可与不可” 退居其次? 对照现行《伤寒 论》,是否可以说王叔和编次以后的变动亦大? 今本 《伤寒论》 中 “可与不可” 诸篇,开首有小序 谓: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 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中,此易见也” [10]107。
按王叔和《脉经》第七卷所录《伤寒论》 之内容,就 是这种形式,故亦有疑为后人将王叔和这部分重集 内容,编入 《伤寒论》,附于书后之说 。《脉经》本 “伤寒” 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去古未 远,后世可执此校正今本《伤寒杂病论》之脱误 。如今本 《伤寒论》 “真武汤”,《脉经》作 “玄武汤”,《伤寒论》 中多数 “鞕” 字,如 “心下痞鞕” “大便鞕” 等,《脉经》均作 “坚”。前者因《伤寒论》避宋始祖 赵玄朗讳,后者因避隋文帝杨坚讳,而《脉经》本保 存了原著文字,义当为胜 。
《脉经》中的“杂病”
《脉经》卷八几乎网罗 《金匮要略》各篇全部条 文,收载 《金匮要略》各篇的理论部分 。《脉经》收载 之外的条文,常可见于 《外台秘要方》 《千金要方》 等 。即现传 《金匮要略》 的构成可能是以 《脉经》 卷八为基 础框架,《金匮要略》 是有关杂病的节略本 。《金匮要略》卷上、 卷中的构成和《脉经》卷八 比较,笔者发现各篇的排列虽有所不同,但 《脉经》 卷八和今本《金匮要略》酷似 。但与目前《金匮要 略》的篇章内容相对照,没有首篇,更加靠近于《伤 寒论》,能更加方便看到伤寒杂病的原貌 。目前《金 匮要略》的篇章结构更有体系化,而 《脉经》 更加朴 实,相对粗糙 。
《脉经》卷九为仲景妇人病内容,包含《金匮要 略》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 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不过其记载却比 《金匮要略》 更显详尽 。若将《脉经》卷八、 卷九合看,则大约相当今本 《金匮要略》中80%的内容 。但与《金匮要略》内容 比较,《脉经》记载略有不同 。譬如,《脉经》卷八 开首只提辨尸厥,并无脏腑经络先后病 。《脉经》中 “五脏积聚”,《金匮要略》中却为 “五脏风寒积聚 病”,增添了五脏中风、 中寒 。《金匮要略》中的肝 着、 脾约、 肾著等内容则收入在《脉经》卷六脏腑病 证中,二者文字多寡几乎一致 。另外,《金匮要略》 中 的许多方剂,或有方有证原文在《脉经》中竟无记 载 。如 “血痹虚劳病” 《脉经》仅载方二首,即黄芪桂 枝五物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其余各方《脉经》均 无所载 。胸痹心痛病《脉经》仅出栝蒌薤白白酒汤 。腹满、 黄疸、 淡饮、 呕吐、 下利等病证《脉经》缺方甚 多 。如此,《脉经》与《金匮要略》 相较,很明显是论 多方少,是否王叔和将方和论进行了分离? 考《旧唐 志》和《新唐志》,均录有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且 注明王叔和撰,或许说明当时杂病与方药可能另有 所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