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汉人医著,多有亡佚,《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 后,自与魏晋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相关 。王叔和,名熙,汉末至西晋期间高平人,甘伯宗《名医录》谓其 “性度沈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 之道” [1] ; 《太平御览》 卷722方术部之三引高湛《养生 论》中称王叔和: “性沈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 群论,撰成 《脉经》十卷,编次 《张仲景方论》,编为 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中 考证王叔和经历,认为王叔和与王仲宣同族,又与张 仲景弟子卫汛交游,当亲见张仲景 。成无己言: “张仲 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3]。徐灵胎说: “苟无叔和,安有此书” [4]。这些记载充分 说明了王叔和的学识及功绩 。史书对 《脉经》 的记载,如下所述 [5] : 《隋书·经籍志》云: “脉经十卷 。王叔和撰”。《旧唐书·经籍志》云: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 叔和”。
《新唐书·艺文志》云: “王叔和张仲景药方 十五卷; 又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云: “王叔和《脉诀(一 作“经” )》一卷” “张仲景《伤寒论》十卷” “五藏论一卷” “王叔和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 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金匮玉函八卷,王叔 和集”。
王叔和整理张仲景书的情况,据唐代以后其他 志书所录,或说王叔和 “编” ( 《崇文总目》 ),或说“撰次” ( 《郡斋读书后志》 ),或说 “述” ( 《世善堂 藏书目录》 ),或说 “验” ( 《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 ),讲法可谓不一 。
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是书也,仲景 之作于建安,汉年号也; 出自叔和之撰述,晋太医令 也 。相去虽不甚远,盖已两朝相隔矣 。是仲景之全 书,非仲景之全书,诚不可晓也” [6]。清代喻嘉言 《尚 论篇》 : “后汉张仲景,著《卒病伤寒论》十六卷…… 至晋代不过两朝两隔,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 睹……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 [7]。清 代陈修园 《伤寒论浅注》 : “要知平脉辨脉、 伤寒例、 诸可与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增 。辨痉、 湿、 暍脉证一 篇,王叔和从 《金匮》采入 ” [8]。从上可知,王叔和整理《张仲景药方》 《金匮要 略方》 《金匮玉函》等多种张仲景著作确是事实,但 书里所录王叔和的题名却不大一致 。
《脉经》中的“伤寒”
王叔和深谙张仲景之学,可从 《脉经》 对《伤寒 杂病论》撰次的精核上表现出来,此曾受到了皇甫谧 的推崇 。《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到: “近代太医令王 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9]。宋臣林亿 等在校正刊行《伤寒论》的序文时亦言: “自仲景于 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期间如葛洪、 陶景、 胡洽、 徐之才、 孙思邈辈,非不才也” [10]11。这些议论 颇具说服力 。《脉经》全书虽兼收《黄帝内经》 《难 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书内容,但对伤寒却只 取仲景伤寒,很明显反映出在伤寒上王叔和纯宗张 仲景,属仲景伤寒之 “嫡派”。中医学界过去研究或 注解《伤寒论》多株守 “成本”,或只以 “宋本” 为满 足,但若能深入探析《脉经》卷七则对仲景伤寒则会 有全面认识 。
《脉经》 中辑录的 “伤寒” 相关内容可看作有关 《伤寒论》内容之选论重编,主要是伤寒证治的 “可 不可” 与预后判断等方面,尚无六经病证的归纳 。所 有条文均编在 “病可与不可” 条下,如桂枝汤、 麻黄 汤等归于 “病可发汗证” 中,承气汤、 大柴胡汤等归于 “病可下证” 中 。《伤寒论》 中凡言不可汗、 不可下的 条文分别归于 “病不可发汗证” “病不可下证” 中,总之不按六经分篇 。《脉经》遗漏了今本《伤寒论》 六经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可看出王叔和收 录张仲景著作立意重在 “考核以求验”,重视的是治 法鉴别,不用六经概念和六经辨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