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与技术体系( 二 )


再如,通常而言,脉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临 床中多数情况是以一种脉象来反映患者的病情 。如 果按照脉学理论,寸、关、尺三个部位都作浮取、 中取、沉取,脉象则存在三个层次的信息; 再细 分,寸、关、尺三个部位都作上取、中取、下取,脉象又存在三个纵向的信息 。如此左手取心肝 ( 胆) 肾、右手取肺脾 ( 胃) 命门每个部位有 9 个 信息,总共有 54 个脉象信息,这才是五脏六腑的 完整脉象的基本信息 。这些是定性与定量混合在一 起的问题 。
如果把望、闻、问、切的单元信息一一进行梳 理,发现以上类似问题非常多,这些是中医技术理 论内容在定性方面的缺失部分 。同时作为诊断依据 的单元信息,还缺乏定量分级的内容,其实能进行 半定量的标准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 [9 ]。而对于证 候的复杂性方面的认识,缺乏的是证候总数的梳理 与定性,缺乏对单一证候全部表现形式个数的穷尽 与定性,缺乏对复合证候不同组合个数的穷尽与定 性,缺乏对证候由简单到复杂程度的分级 [10 ]。关于药物与方剂方面的问题,教材上内容虽然 丰富,但并不全面 。中国地大物博,道地药材与地 方药材品种丰富,各地的验方也非常多,需要把经 临床验证有效的内容不断地充实到临床中去 。例 如,对于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如果不是青蒿素的 发现,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不知 道要被继续淹没多少年 。不同地域的有效药物与配 方,尤其是能体现出中医治疗优势的内容,还有待 于全面而系统地挖掘整理,并推广使用 。
2. 2 技术操作能力的缺失
对于望、闻、问、切四诊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除了前面举例说的种种缺失部分外,对常见的技术 理论的内容,多数人缺乏实践操作基础,尤其是脉 学部分 。
中医临证需要系统整理、详尽地分析患者的病 证信息,既要理论全面,又要技术娴熟 。例如,脉 诊是中医最具有优势的诊断方法,需要医者大量而 长期的临床数据积累 。对于高度复杂的人体而言,学习和理解反映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运行的脉学技 术、四诊技术等,需十年或几十年的功夫来掌握 。
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更是具有挑战性的技术 问题,望、闻、问、切的技术内容可以有 “试错” 的机会,且如果望、闻、切的技术错误,可以通过 问诊来弥补,或通过现代检查检测来补正 。但是中 药和方剂则不可以在患者身上 “试错” ,尽管有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且中药也都是几千年来 经过人体反复验证了的,要把中药和方剂技术理论 的内容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还是离不开大量 和长期的临床实践 。
中药的功效一般是一种药物能治疗 “多病、 多证、多症” ,方剂的功效更是如此 。临床上不同 患者具体的病、证、症与药物方剂多数情况下不是 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的复杂网络关 系,要把 “方剂- 药物”与 “证候- 症状- 疾病”准 确对应 [ 11 ] ,需要娴熟的技巧,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 实践来积累经验 。而这个过程一直都是通过心算来 完成,是辨证论治过程的心理行为,而目前缺失的 也正是辨证论治过程的心算技术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
2. 3 技术框架内涵的缺失
理论与技术的功能有着很大的不同,理论的主 要功能是解释和预测,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应用和提 高疗效 。中医理论具有解释人体功能、病机与疾病 发生发展转归及预防的作用,而临床应用则是技术 的问题 。
《汉书·艺文志》把古代中医称为 “方技” ,可以理解为掌握了中医这门 “处方技巧”的人,而这个技巧主要是指医者诊断治疗疾病的本领,是 以临床的技能水平作为判断标准 。也就是说,中医 辨证论治的实质是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应用 。从张仲 景 《伤寒论》 “自序”及孙思邈 “大医精诚”的 内容来看,中医是把人体看成一个非常精细复杂的 整体,想掌握这门医学技艺,就要精益求精地学 习 。这说明古代的医家已经注意到了中医学在临床 层面技术的重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