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与技术体系

近百年来医学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在技术、工具、药物及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均取得 了飞跃性的发展,许多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诊 断、治疗与预防的不同领域 。而这方面的明显特征 就是技术从理论中分化出来,并构建起来了适宜于 临床应用的技术体系 [1 ]。
相比较而言,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技术则一直停 留在 “原始”状态 。比如,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望、闻、问、切四诊仍然是用眼、耳、鼻、口、手 进行 “手工”操作,针灸推拿的传统手法也没有 新的技术来替代,电针与电动按摩的出现虽有技术 创新,而针灸临床上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 等有效的技术应用并不广泛 。中医外科、伤科、妇 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他方面的临床技术,基本与 现代医学融合并被替代,而中医整骨整脊的手法技 术则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2 ]。本文就中医学的主 要临床技术停留在原始状态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 究和探讨,并提出中医学发展需要创建起符合自身 理论规律的技术体系 。
1 中医学诊疗的技术特点
在古代中医学就建立了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并发展了适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技术 [3 ]。到了近代,随着显微镜与显微技术体系的出现,引 发了近现代医学的飞跃性发展,与此同时,中医学 在理论与与技术方面却没有大的发展 [4 ]。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运用于临床诊断的 主要技术,但几千年来四诊技术一直停留在理论与 技术不分的状态,技术层面的内容与体系没有很好 地从理论中分化出来,更没有随着近现代科技变 革,只是有目的地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穷尽四诊 技术的知识内容,并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构建 起四诊的技术体系 。因此,主观判断过程的模糊 性、不完整性、不确定性与随意性,让四诊技术应 用一直有难度,并且难以融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而得到提升与发展 [5 ]。
中医学最关键的技术是辨证论治,但其运用却 一直停留在原始技术、原始工具与 “心算”的层 面上 [6 ]。从理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中医学的辨 证论治虽有成熟的技术理论,但没有构建起技术体 系 [7 ]。也就是说,支撑辨证论治应用的各种技术,虽然有内在的逻辑规律,但没有勾勒出清晰的对应 关系; 具有技术内容,但缺乏全面的定性与定量的 标准规范 。
因此,只有技术从理论中分化出来,成为技术 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而中医 学理论的发展及中医临床有效率的提高,应建立在 原有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之上,从分化适宜技术、 充实技术内容入手,建立起技术体系以提升辨证论 治的应用水平 [8 ]。
2 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
梳理整个中医学的知识内容,应用于诊断的主 要是望、闻、问、切四诊技术,应用于治疗的主要 是药物与方剂,而把这几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则是 辨证论治的过程 。从整个历史过程看,中医学一直 重理论轻技术,以至于在独特的理论体系下缺乏独 特的技术体系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技术理论内 容、技术操作能力和技术框架内涵 3 个方面均存在 缺失 。
2. 1 技术理论内容的缺失
就中医诊断来说,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均 存在诊断要素定性与定量的内容不完备的问题 。例 如,内科病证中的面部发红,一般认为是心火旺的 表现,但临床中的面部发红有多种情形,有满脸发 红、鼻周发红、口周发红、颧部发红、前额发红、 眼周发红、耳根发红、耳前发红等局部的不同,有 的是几种情况合并出现,而这些并非全由心火旺引 起,还存在胃火、肺火、肝火旺、热毒内盛等定性 方面的问题 。而具体症状轻重程度的分级,则是定 量方面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