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
(1)婴幼儿低血糖症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怒、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做噩梦、遗尿等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2)成人低血糖患者常有典型症状,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如饥饿、心悸、手抖、出汗、四肢无力等 。
(3)老年患者低血糖要么无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 , 要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 如言语行为异常、惊厥、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容易误诊为“急性中风”或“癫痫发作” 。
误区三:只要有饥饿感,肯定是低血糖 。一直以来,“饥饿”都被认为是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 。然而,这并不准确 。有些患者虽然血糖高,但因为绝对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输送到细胞内供机体利用 , 也会产生饥饿感 。一旦血糖控制稳定 , 饥饿感也会减轻或消失 。因此,当患者感到饥饿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断血糖是高还是低,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
误区四:只要是低血糖,吃干粮就能迅速缓解 。发生低血糖时 , 患者往往选择吃饼干、馒头、烧饼等 。来缓解症状 。这不能说是错的 , 但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要纠正低血糖 , 所以最好选择那些升糖指数较高的“单糖”食物,如糖果、糖水、果汁、蜂蜜等 。而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是“多糖”,需要在体内逐步代谢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必须补充单糖(如葡萄糖、蔗糖),因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的吸收,使其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
误区五:血糖不低的“低血糖” , 临床上不必处理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心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会随意检查自己的血糖并不低 。在排除心脏病的前提下,这种现象称为“低血糖” 。因为“低血糖反应”也可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原则上应按低血糖紧急处理 。
误区6: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独有 。临床上如胰岛β细胞瘤、部分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大部切除术等也可导致低血糖 。因此,对于临床低血糖患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 , 更要注意寻找低血糖背后的原因 。只有这样 ,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的问题 。
误区7:“低血糖”、“低血糖”和“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 。这三个概念是不同的:
(1)“低血糖”是一个纯生化指标 , 表示患者的血糖水平符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但不涉及有无症状 。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 , 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症”;
(2)“低血糖”是指患者的血糖水平达到低血糖的标准 , 并伴有低血糖的症状;
(3)“低血糖反应”是一个临床概念,是指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出汗、手抖等 。),但对他们的血糖水平没有规定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血糖低于正常水平,但也可能正常或略高 。所以“低血糖”和“低血糖”是严格根据血糖值来判断的 , 而“低血糖反应”不是 。
误区八: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挥氲脱窍啾? ,糖尿病患者往往更重视高血糖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比高血糖更危险 。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如饥饿、头晕、心慌、手抖、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的低血糖会引起脑功能障碍,导致恍惚、言行怪异、嗜睡、抽搐甚至昏迷死亡 。而且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此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老年痴呆症 。
误区9:各种降糖药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差不多;
(1)胰岛素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最高;
(2)其次是胰岛素促分泌素(尤其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素);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低血糖风险低的智能降糖药 。
(4)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无胰岛素促分泌作用,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
误区10: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
(1)婴幼儿低血糖症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怒、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做噩梦、遗尿等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推荐阅读
- 小一匹空调多少钱 1匹空调价格表大全
- 花蛤蒸多久
- 相差9岁的人结婚会怎么样 人一般都在几岁结婚
- 激光脱毛仪靠谱吗
- 乌鸦在古代诗歌中的寓意
- 纯英文情侣网名简短
- 密开头成语接龙
- 香猪肉和猪肉的区别 香猪肉和普通猪肉一样吗
- 努力奋斗的广播稿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