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过病所与适其至所理论探微( 三 )


4. 药物煎服法度直接影响药至病所 药物煎煮
的火候和服药的时间,均是影响药至病所的重要环 节 。清代徐大椿曰: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 效,全在乎此” [4]。植物药之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否则 有效成分多被高温破坏 。惟药物之根块,体较坚硬,以及矿物和介类药物,可以先煎、 久煎 。又芳香性药 物因含有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
治疗上焦病症或表证,煎服不宜过久,即薄煎 取其气,气为阳,香气全而药力锐,轻清易于达表与 上 。并且宜食后服,借助胃中食物支撑熏蒸更易于达 于表与上 。治疗下焦病症的药物,取文火以慢煮,浓 煎取其味,味为阴,质重更易达于下焦 。并且空腹服 用,不会受到胃中食物阻隔,更易达于下部 。而对于 中焦脾胃病证和半表半里少阳证,张仲景均采用去 渣再煎,使其药气都能适至病所 。
5. 方药剂型对药至病所的影响 剂型不同,疗 效迟速有异,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 上一般爱投汤剂,因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又可随 证加减药物,故能灵活运用 。由于药物在煎熬时不可 能全部溶于液中,所以用药量要大一些 。丸、 膏作用 缓和,药力持久,量一般较小 。各剂型的设置,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使药物适至病所,如,汤剂,“汤者 荡也”,入体后如同大军浩浩荡荡,可使较重病邪大 部分扫除,但是对于比较隐蔽的病患却不一定能够 清理 。而此时丸剂便可发挥优势作用,“丸者缓也”,作用缓和,但药力持久,尤其是虫类药,可以峻药缓 攻,可到达汤液所不能至之处,细细搜剔 。另外,像 散剂便是用于皮毛、 上焦等轻浅部位为特长,其他 如膏剂、 锭剂、 栓剂等剂型设置均具有使药至病所 的涵义 。
总之,药过病所与适其至所理论,是指导临床用 药取得佳效的极为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可以使临床 更为高效地运用方药,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对其 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可以避免因药物不至病 所而无效的诸多失误,可以使治病中最后一个药物 到达病位的关键环节不再留下遗憾,而是发挥出神 奇的效力 。也是中医学量值理论和量效关系研究的 重要方面 。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刘玉良 徐晓栋 步伊琴【药过病所与适其至所理论探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