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

沈从文散文(汪曾祺散文:我的老师沈从文)
我的老师沈从文
文与汪曾祺
沈先生曾在联合国大会讲授过三门课程:各种论文、创作实践和中国小说史 。这三门课我都修了——每篇论文都是中文系二年级的必修课 , 另外两门是选修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献学概论、文学史(分节)为必修课,其余多为学生选修 。《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词、词、散曲、杂剧、传奇……随便你选什么,都可以选任何一个教授的课,但是你得收够学分(这叫“学分制”) 。我一学期只修两门课,那不行 。自由不能这么自由 。
创作可以教吗?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议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造是不可教的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昌培先生说:大学不培养作家,社会培养作家 。有道理 。沈先生本人没上过什么大学 。他的学生中很少有人后来成为作家 。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老师的学生现在也算是作家了,还是少数 。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式教 。现在大学里很少开设创意课,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教 。偶尔有大学开设这门课,效果不大,因为教的不好 。
教学创造不是靠“说”就能实现的 。如果说鲁迅先生在课堂上嘲讽的“小说手法”,比如怎么画肖像,怎么描绘环境 , 怎么构造,有几种构造——攒珠和橘瓣...那是误导 。教学创作主要是让学生“写”自己 。沈老师把他的课叫做“习题”和“练习”,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你想说话,那么“说”应该在“写”之后 。告诉学生关于作业的得失 。如果教授讲一个故事,让学生跟着猫画一只老虎,那是不行的 。
沈老师不赞成命题作文 。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是有时候课堂上有两个话题 。沈先生的问题很具体 。我记得他给我最后一节课出了一个题目:“我们的小院里有什么?”有几个学生就这个话题写了相当不错的论文,他们都发表了 。他曾经给我低班的同学出了一个题目:“还记得一个房间里的空气吗”!我不记得我的班级有什么问题 。沈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认为:你得先学汽车零部件,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挺好的,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一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经常开始写长篇大论 , 但他们的技巧还不够 。原因是备件少 。
沈老师讲课可以说是没有体系 。我之前说过 , 他大多是看学生的作业,谈一些关于作业的问题 。他做了一些思考,但他没有读很多参考书 。沈先生博览群书 , 但从不引经据典 。他总是凭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福楼拜说的,托尔斯泰说的,高尔基说的 。他的湘西口音很重 , 声音很低 。有些学生听了一节课后,常常觉得自己不知道自己听到了什么 。沈老师讲课很谦虚,很有自制力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式的白式口音 , 也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行为 。他说话真诚 , 甚至天真 。但如果你真的去听“理解”他说的话,——听“理解”他说的话没有充分发挥剩下的意义 , 你会受益匪浅,而且是终身受用的 。听沈老师的课,就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的演讲:“给一角而三角相对” 。
沈老师讲课我都快忘了(我从来不记笔记)!我们一个同学非常详细地记下了闻一多先生的唐诗课堂笔记,现在已经整理出版了 。书名是闻一多的《唐诗论》 , 很有学术价值,但不知他是否记下了闻先生讲唐诗时的“气” 。如果我把沈老师讲课的精辟见解记下来,我也可以成为沈从文的《论创作》一书 。可惜我不是这样一颗心甘情愿的心 。
沈老师对我作业的评价我只记得一点点 。它是关于角色对话的 。我写了一本小说(内容早忘了)里面有很多对话 。我尽力让对话变得优美,富有诗意和哲理 。沈先生说:“这不是一场谈话,而是两个聪明头的较量!”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说的普通话 。尽量写得简单些 。没有哲学,没有诗歌 。这才是真实的 。
沈先生常说:“贴着字写 。”很多同学不明白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这是小说的精髓 。按照我的理解 , 沈先生极其简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小说中,人物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剩下的都是派生的 , 次要的 。环境的描写 , 作者的主观抒情,评论只能依附于人物,而不能脱离人物 。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 , 共悲欢 。作者的心应该永远执着于人物 。当作者的心不能“粘住”人物时,他的笔就会浮、泛、浮、滑、花哨、故弄玄虚,失去真诚 。而且作者的叙事语言要和人物协调 。写农民,叙事语言要贴近农民;写公民,叙事语言要和公民差不多 。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