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 二 )


我以为沈老师的文字渗透着朴素的现实主义 。
沈老师教写作 。他写的比说的多 。他经常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一篇很长的检讨 , 有时比原著还长 。这些感受时而评论这篇文章的得失,时而又从这篇习题中谈及创作相关的问题,见解精准,文笔细腻 。作家应该注意他写的任何东西 。这些读后感都没有保留下来,不然会比《废邮救底》更有意思 。太可惜了!
还有一个沈老师教创作的方法 。我觉得是有效的 。学生们写了一篇作品 。除了长篇评论 , 他还会给你介绍一些与你文笔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我记得写过一部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录了一家店铺里各种人在灯亮起后的活动 。没有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又长又散 。沈老师给我介绍了几个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腐烂》 。学生如果看别人怎么写,自己怎么写,比较,借鉴,就会有进步 。这些书是沈老师找到并带给学生们的 。所以每次上课,他总是抱着一大堆书走进教室 。
沈老师就是这么教创作的 。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教创作的方法 。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有创意的老师可以尝试一下沈老师的方法 。如果学生的练习写得好 , 沈老师会发给熟悉的报纸发表 。这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多年来,沈先生一直想找个地方发表别人的作品 。经他之手介绍的手稿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我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都是沈先生送的 。他一生中为别人寄稿子所花的邮费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为了防止超重和节省邮费,他大多把手稿的边缘都剪掉,只留下纸芯 。当然不好看 。可是抗战时期,什么都贵,只好打这个小算盘 。
沈老师教的时候 , 希望学生能省点事,不要怕自己的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 , 有些资料不好找 , 就自己抄 , 用金笔和筷子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 。可以复制卷成卷,不用切割 。在课堂上给学生 。他在创作课上放了一摞书 , 在小说历史课上放了一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总是这样,凡事亲力亲为,细心耐心 。他说他的方式是“手工艺方式” 。他写了那么多作品 , 后来写了很多卷帙浩繁的文物作品 , 都是用这种手工艺的方式制作的 。
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课后比课上大得多 。后来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空的袭击 , 他家搬到呈贡桃园新村,每周上课,在城里住两天 。他在林文街20号联合国大会的职员宿舍里有一个房间 。他一进城 , 宿舍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 。大多数客人是同事和学生 。客人多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的宝贝 , 聊聊天 。
沈先生藏书很多,但不是“藏书家” 。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借给别人看 。联合国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 手里大多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 , 扉页上用淡墨签着“上官碧”的名字 。沈先生从不记得谁借了什么书 , 什么时候借的 。直到大会“复员”,有些同学的行李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飘向四面八方 。沈先生的书很多,而且很杂 。除了一般的四本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翻译 , 社会学 , 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的历史 , 陶瓷的历史,鲁,和Frosting频谱是包罗万象的 。这些书大部分都被沈先生仔细读过 。沈先生称其学问为“杂识” 。一个作家的阅读应该是有点杂的 。沈先生经常在他读过的书的后面写两行题词 。有的记得一个日期 , 那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时候表达一点情绪 。在一本书的后面,写着:“某月某日,看到一个大胖女人过桥 , 我很难过 。”我一直记得这两句话,但我从来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胖女人让沈先生很难过?
沈先生讨厌打扑克 。他认为这样浪费时间是不可原谅的 。他和几个作家在井冈山住了几天 。这些作家整天在酒店打扑克,沈先生很生气:“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从小就学会了掷骰子 , 各种赌术他都懂,只是后来不玩了 。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电影 , 就是写作 。他写曹彰,笔锋微斜,不用隶书,笔锋略尖,独树一帜 。他喜欢写又窄又长又直的书页 。这张纸有四英尺长 , 三英寸宽 。他不选纸笔写字,经常用贴窗户的韩文纸 。他说:“我的话值三分钱!”曾几何时,他几乎付出了所有被要求写的东西 。这几年,沈先生因为生?。懿蛔? ,他的字就变得很珍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