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县历史 平泉是哪里


“瞻云就日”牌楼“看云见日”牌楼
在承德,有句老话:“不能打败哈达,就不能填平不能满足的八沟 。”这句老话在赤峰、朝阳等地(热河地区)也广为流传 。然而,除了老一辈和部分历史爱好者,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其实这反映了平泉过去的繁荣 。
“哈达”意为“乌兰哈达”,即现在的赤峰;“巴沟”指原“巴沟堂”,即平泉;“不败”就是产品丰富 , 源源不断的产品,不是一辆车能吃完的 。“不满足”是指生意兴?。?供不应求,出货数量售罄 。
在京剧《苏三齐杰》中,崇正义问苏三,“过去有商人去南京吗?”后幕回答:“我去南京前三天就走了 。现在热河、巴沟、雍和宫只剩骆驼了!”可见,巴沟作为塞北的商业重镇,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
苏三·齐杰
平泉,古称“巴沟”,又称“禹州” 。四面环山 , 两江交汇,是一个历史悠久,商业发达的塞外重镇 。同时是京津唐时期通往赤峰的要道,喜峰口外的第一个“大市场” 。当时,平泉美丽的风景和繁荣的城镇是这样描述的:
平溪河流经曲流河,瀑布源头是古禹州 。
在洪山的蓝天之外,夏紫潜伏在闹市区 。
一群俊俏的山推着一个人的头 , 影壁是一个奇怪的半球 。
猴峰直冲云霄,风铃遇斗牛 。
大窝铺林场(辽河源)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平泉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直到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平泉商业才进入萧条 。
据记载 , 咸丰年间(1851年),平泉城内有168家商户,清末民初(1911年)平泉街有300多家商户,有东、刚、帮三个字 。民国九年(1920年)县街有864户5708人 , 其中商户376户3431人 。喀喇沁支、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1、北区2共185家商户 。上述数字表明,平泉县的商业和手工业在当时非常繁荣 。
据说在旧社会,学艺术的工匠和店员是不允许带家眷的 , 学徒三年后才允许每年上门一次 。如果你结婚并在街上定居,你会被认为不可靠 。玉田人 , 惠和食杂店老板曹宇轩,因结婚成家被辞退 。
自民国十年(1921年)起,特别是日军侵占承德后 , 伪满洲国以长城为南界,平泉与关内交通中断 。此外 , 频繁的战争、日伪的经济封锁、禁止贸易、逮捕“秘密运送罪犯”和“经济罪犯”以及“配给制”都造成了商品和日用品的匮乏 。纸币无法兑换,财政状况不佳,使得商人受困 , 市场萧条,各业萧条,繁华市镇衰败 。到伪康德三年(1936年),平泉仍有东、帮、帮三字商号不足200家 。
1933年以前,“五行八作”兴盛的巴沟街,被称为“二十里长街” 。当时平泉的沿街店铺很多 。当时有300多家著名的餐馆、银行、粮店、食杂店、糕点店、仓库、炊锅,经营的都是米面杂粮、绸缎、皮毛杂货、酒海鲜、日用品 。
“五行”:储粮烧为钱 。1.商店和银行 。它是粮食、杂货、新鲜水果、绸缎等的主要集散地 。有六个著名的粮库:童生店、怡园店、万顺店、春生店、三义店和宝源店 。负责粮食批发、销售、采购、储存、托运和商人住宿 。每个粮库都有两三个存放粮食和汽车的地方 。管理人员包括大掌柜、二掌柜、老金、记账员、跑腿员,通常雇佣180名工人 。其中春生店和怡园店规模较大,从业人员200多人 , 各收粮食1000多石 。
每天有三四百辆大车 , 100多头骆驼从赤峰往平泉运粮,日收入不下40万斤 。一般粮食到店后不卸货,店家会派人看管 。店里有批发和零售的商家,跟着市场走,商定好价格,就转让走了 。如有剩余 , 由粮库代储或包销 。总之,来多少卖多少 。站费每天30分,卖粮是总价的30%,收购粮是2% 。跟着卸货过桶的人工资由卖家出 , 零星费用由客人自己出 。
平泉美食-巴沟羊肉汤
鑫源(荣庆呵呵)、大通星河金星宇是日用杂品、土特产、鲜果经销商 。规模也很大,21人,包括经理、司库、跑堂、领班、行李员、管家、餐饮人员 。批发、托收和寄售 。小驴的包货会按需处理,根据货物分类 , 到了会通知小摊贩和商贩 , 他们会去批发店看货议价 。合伙进货多 , 单独收货少 , 不动现金 , 价格记在买家名下 。每隔五天,批发店里就有人找欠账 。如果分三段结账,年末不明,尾数按利率支付 。
吉盛、景丰裕、万泰昌、辉发和、、浦永成、益源恒、、吉顺堂、聚振兴、德源兴、秋和兴、同聚祥、和聚隆、新地昌等60多家商店专营杂货绸缎 。据民国十年(1921年)统计,绸缎1250件,大布450件 。这些企业有的专门从事批发,有的从事批发 。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生意的经营者大多是官立的 。民国五至六年(1916-1917),滦县人杨在中街开办通和厂 , 经营“亚洲”煤油和东亚香烟 。经理赵祥林在县城成立了童生公司,资金5000元,经营美孚石油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