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县历史 平泉是哪里( 三 )


5.制鞋车间 。民国时期有蔡文胜、三义成、兴茂斋、亭集、井泉和五家公司 , 工人70多人 。年产量约15万双千底布鞋,内有少量皮鞋 。主要在本地销售,少量销往宁城、八里罕 。最大的鞋店是蔡文胜经营的鞋帽店,它代人卖衣服 。店主是锦州人,名叫赵老仓 , 雇有工人40多人(每人每天穿6双鞋,千层由农村人出,每双加工费0.4至0.6元,麻2两),年产布鞋7万多双 , 毡鞋2.9万双,帽子3000顶 。伪政权倒闭,学徒们分别开了华兴东、刘星鞋屋、季承鞋屋,从5个到13个 。
6.浪谷物和毛皮是历史上的两大产品 。据民国19年(1930年)调查,全县生产山羊绒、羊毛、驼绒、猪毛37万余斤 , 各种皮14.1万张(獾皮2万张、狗皮8000张、牛皮1300张、骆驼皮2000张、狐皮100张),毛皮价值32万元 。由于皮草量大,有3家毛毡鞋帽店,5家皮草店 , 2家地毯 , 12家地毯,1956家床垫 。永盛、福盛永、德兴、人家4家皮草行,共有74名体力劳动者 。他们经营牛皮、驴皮、马皮,制作各种农用皮绳,在本县、青龙、宽城都有销售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平泉街开洋行 , 经营皮毛猪鬃 。
7.木制作品 。民国时期有义盛昌、福德源、长生永、万顺木匠店、窦家木匠店、号、和成、春德堂等八家木匠店,共130余人 。师傅要做农具 , 家具,棺材 , 打零工,承包房子等 。木匠工资低 。学徒期间只是吃饭,一年给他1斤棉花和半块布 。学徒结束后,每月工资2到12元,没有生病或工伤的工资 。木匠业由来已久,但伪满时期,除了原来的义盛昌、鹤城等,全部倒闭 。新增了永盛成(张子姮开)和德隆昌等木工店 。
8、枪店 。民国时期有30多种鞭炮,伪满时期还有永顺城(刘春山)、永胜、福全永三家,年产量超过100万只鞭炮 。一共20多人,永盛更大,员工10多人 。制作鞭炮有淡季,冬天人多,春夏人少 。鞭炮制作中的杂耍花有十种,分别是:盛开花、盘花、柄花、大泥花、三星洞、五鬼闹景、炮打九龙、炮打十回、灯笼烟花、炮打灯 。最高的叫合子,点燃后落下,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出戏(素材准备记为折花) 。
除此之外 , 还有我们家开的长春意和丝院子 。丝绸年产量为10008公斤 。其中白丝3200斤,黄丝2080斤,野丝4000斤 。
因平泉商业发展,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成立商会 。民国5年(1916年)改组 。到民国20年(1931年),理事36人 , 会员38人 。开会480次 , 审议37次 , 年收入10300元 。当时还有一个征收机关叫南衙门 。在南陵县大街和北口,还有另一张收款子卡 。子卡前面两边有虎头牌,每张牌上都有“严惩绕道越方者,私违者必究”的字样,负责拦截过往商户,检查放行 。
包河
“填平不满的八条沟”这句话最早指的是谷物 。历史上 , 平泉以富庶著称,以粮米为大宗,其次是皮毛 。平泉虽然是山区,但土壤深厚肥沃,一年收成的50%就可以足够了 。如果年景好一点 , 小米高粱可以出口到玉田县林南仓,再运到昌平、滦县、乐亭等地销售 。
平泉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还能不断填补冀东的粮食缺口,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这与政治、历史、演变、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 。简而言之,有四个条件:
1.行政地位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在承德建宫,承德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外人口不断增加 。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设立巴沟堂,至今已有49年历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立平泉,至今已有135年历史,现辖平泉、建平、宁城三县大部分,凌源、宽城、承德三县部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十里干、卧佛寿、诸鲁克旗设建平县 , 即平泉东北的叶白寿 。民国2年(1913年)改为平泉县,民国19年(1930年)设宁城县 。由此可见,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巴沟堂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宁城设县,202年间,平泉是建平、宁城、喀喇沁、宽城(暖儿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巴沟的经济发展与其地位高、腹地广是分不开的 。
这个平泉的管辖范围
2.贸易路线 。平泉交通便利,是清代驿马驿道 。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笨重的车厢 。平泉成为赤峰通往关里的必经之路 。平泉商业发达,与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1930年6月,遵化县的王伟华集资350元买了一辆雪佛兰汽车,在平泉成立了久达汽车公司 。平泉到八里罕有客货班车 。平泉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汽车运输 。1935年 , 日军修建了金城铁路,并通过火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