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谁更讲诚信 失信不立什么意思

失信不立什么意思(平民谁更讲诚信)
一说到诚信,大家随便都能说几句名言,如轻诺必寡信、失信不立、小信诚则大信立等 , 都是讲诚信的重要性 。
其实 , 自古至今,从帝王到平民,从东土到西洋,将诚信的大有人在,而视诚信为儿戏的也不乏其人 。
本期我们从圣人、君王、平民三个层次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诚信的 , 是否做到了诚信,谁更讲诚信 。
虽然现实中仍有不讲诚信而大赚其钱 , 生活悠哉乐哉的人;但在加强信用建设,说到做到 , 重视自己的诚信无疑是大部分在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 。
老子是圣人,毫无疑问要讲诚信 , 他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写到:夫轻诺必寡信 , 多易必多难 。
轻诺必寡信很好理解,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一个人随便向人许诺,多半是办不成的,他的信用也就会大打折扣,在朋友圈、社会上会被认为是说到做不到,只会放空炮,人们都不愿意与其往来 。
所以一般不要轻易许诺 , 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 。
多易必多难是说在做一件事情开始时不要轻视它,不要人为地认为事情很简单,否则只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遭遇到挫折和失败 。
老子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 而作为至高无上的国君不会不知道这点,但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失信不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讲诚信难以在社会立足,讲的是齐庄公不守诚信的故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晏婴对齐侯齐庄公说:“商任之会,受命于晋 。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 。失信不立,君其图之 。”
当时 , 晋国处于晋平公执政前期,他重振晋国,处于诸侯联盟的霸主地位,而最早称霸的齐桓公早已经化为泥土,此时的齐庄公早已守业艰难了,因此要听命于晋国 。
所以在襄公二十一年,晋平公召集齐庄公等九国诸侯在商任会盟,实际上就是晋平公召集诸侯国开会,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 。
晋国有一个大夫叫栾盈,他的母亲与人私通,却诬告栾盈作乱 。
栾盈被迫从晋国出逃到楚国,不久又从楚国逃奔到齐国 。此时的齐国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像晏婴说的那样 , 对于晋国的叛臣栾盈不接纳,保持齐国与晋国的友好关系 。
齐国接纳了栾盈 , 就是你们对晋国的背叛,就是违背了商任之会的盟约,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信用 , 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晋国与齐国的战争,很有可能其他诸侯国也会帮助晋国攻打齐国,所以晏婴对齐庄公说出了失信不立的话 。
可想而知,如此不讲信用的人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因与崔杼之妻东郭姜私通 , 而遭崔杼等人杀害 。
凡是做出了成就和业绩的人,无一不是重视信用,讲诚信的人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
韩非子是从君王的角度讲要重视诚信 , 并且从小的诚信做起,只有小的诚信做到了才能有大的诚信 。
如果赏罚这种结果和说得不一致,没有诚信的话则君王的命令也无法得到贯彻执行,治理国家就不会成功 。
他还举例“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意思是贤明的君主重视诚信就应当像曾子杀猪给儿子吃一样,说到一定做到,口无戏言 。
历史上曾经有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也是讲帝王要讲信用,不可随便许诺 。
有一个发生在平民身上的故事更能诠释诚信一词的真挚情感 。
《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了一个“鸡黍之约”的故事,成为古时八拜之交中的第四拜“范式张劭鸡黍之交” 。
东汉时有个人叫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结为好朋友 。
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两人约定了两年后的重阳节见面 。
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张劭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并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 。
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张劭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 , 一定不会违背诺言 。”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 。”
到了那天,范式果然来了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相隔千里 。
为了赴这场两年的重阳之约,范式骑马也得提前1-2个月启程才能如期赶到,他们的友情成为中国古人两千多年前就推崇的“友谊深长﹑诚信守约”的典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