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早期十类螭龙纹造型 春秋饕餮螭龙纹

春秋时期的美食龙纹(见早期十种龙纹)
张辉,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在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教育出版社工作 。1994年后,在北京多家出版社担任策划编辑,创办北京紫都苑图书发行公司 。《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作者、《曾国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主编、《中国通史》(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名画全集》(京华出版社)、《古玩收藏价格丛书》(远方出版社)等 。2000年起从事明清家具、万文古董的收藏和研究,现为三家专业艺术媒体专栏作家 。
经过春秋战国到汉代 , 屠龙纹样的发展已经非常充分 。此后 , 屠龙图案历代相传 , 至唐代衰落 。宋明复古 , 屠龙纹再次非常流行 。明末出现在硬木小件上,清初活跃在明式家具的主流格局中 。它贯穿了清朝的早、中、后期 , 延伸了它的演变,异化了它的姿态的每一步 , 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成为时代鉴定的指示灯 。
从写实到写意
纵观屠龙格局,从汉代到明末,基本保持着生动逼真的状态,一千多年来不变 。然而 , 自明末清初 , 当龙刺图案被附加到黄华丽家具上后 , 似乎出现了一种新的形状——“侧开”龙刺图案,而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 。从写实到写意的法度发生了作用,明式家具的迅速发展激发了艺术法度的活跃(玉器、铜器等各种手工艺品与明式家具不同 , 写实状态下的龙纹一直到清代中叶都没有变化) 。
因为屠龙教子的社会意蕴得到了深化,屠龙形象突出了主题,边上的“张口”言说成为固定模式 , 第二次进化,“具象表征”成为抽象表征 。
从具象到抽象是图案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是从写实图形到写意,最后经过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纹饰的“排队实物”而符号化 。从形象模拟的表象到抽象表现,这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过程 。几千年来,这一普遍规律一直在许多器皿及其装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式家具上龙纹的历史演变也是如此 。
逐渐变化的龙的形象
考古类型学中“物品排队”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符合“渐变”条件的历史文物和纹饰 。运用合理的考古类型学方法 , 有助于梳理明式家具上屠龙纹样的演变过程;
1.龙的现实形象逐渐演变为抽象和象征,龙的内容也逐渐转变为形式 。从象兽到几何纹饰(到清代中期,屠龙纹的几何纹饰完全完成) 。
2.水龙头从正面逐渐演变到侧面,再进一步演变到侧面 。最后还纹了一些水龙头 。
3.一条龙的身体逐渐从猛兽的形状变成龙蛇的形状,再变成一片草叶,再变成一个抢夺者的图案 。最后演变成了蛇头图案,最新的蛇头也是蛇头图案 。
它们变化的节奏可能没有那么规律和平均,甚至可能会有跳跃,但总的趋势和总的规律是符合这三点的 。
屠龙纹的形象逐渐从写实走向抽象和象征 , 从内容走向(象征)形式,从具象动物形象走向几何纹饰图案(清中叶以后,部分屠龙纹完全完成了几何纹饰的过程),这也符合一般图案化装饰的一般发展逻辑 。
从形状到线条
明式家具的家具形态是由线状的框架向立面发展,但其主要纹饰——龙纹是由形向线发展的 。
在清代的一些实物中 , 我们可以看到“眼朝前,四肢齐发”的图案,这种图案分两种情况存在 。第一,面部正面有明代龙睛的特征,但体尾变化较大,没有动物身体的写实模样,充满了清式的花纹趣味 。第二,虽然其本身的形象与万历朝的标准图案几乎相同,但同一器物上却有确定的和近期的符号,显示出对古代作品的偶然滞后和模仿 。当然,判断这类器物的年代是根据同一器物上的晚期纹饰或变异花纹的年代来判断的 。
简介:屠龙纹,如曲龙纹、团龙纹、草龙纹,都保留了战国、汉代、宋元以来屠龙双叶尾部相对外卷(“叉卷”)的老式花纹 , 且年份较早(不排除一些滞后的情况,也应参考器物上的其他符号进行断代),而其他尾部花纹则逐渐变为抢器纹或与抢器纹直接相连 。
清初家具上形成的横刺龙纹的演变有两个相反的方向:
1.趋于复杂,以上文草龙型和多草叶组合型为代表,翼龙纹是另一种表现形式;
2.趋于简化,以草叶单叶为代表,多见于椅背板开口处对称的龙纹 。空之间狭窄对称的设计是重要原因 。
屠龙纹因为“屠龙”(大小屠龙)的内容寓意(作者过去曾在本刊写过专论),成为明式家具的主流装饰纹样 。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蛇形的动物造型转变为侧面的形象,并演变成多种图案 , 便于装饰横条、竖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空形象 。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可以自由折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