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应对重症高峰病人 上海如何应对重症高峰


资料图
“我们急诊30多人,只剩四五人没‘阳’了 。有时我真的排不出7个诊室,来支援的科室也都很难,有同事又要跑病房,又要支援发热门诊 。”庄旭说 , 近来,虽然医护“阳康”后已陆续返岗,但急诊量还在持续往上跑 。跨年之际的仁济医院,加急辟出急诊第二诊区 。
上海各大医院的急诊,时下的处境和仁济医院类似:由于病人太多,候诊时间普遍在4到5个小时 。
“一名急诊医生早晨7点半开诊,病人可能是前一天零点前挂的号——隔夜了!有的病人熬不住 , 回去睡了一觉早上再来看 。病人苦,医护也苦,新病人还源源不断 。”庄旭还目睹着留观患者的平均年龄每天在往上跑:73岁、75岁、77岁……90多岁的老人很多 , 还有百岁老人 。他们中,有严重肺部炎症的,有肌酐飙到900多(正常人111)的,肾功能已经不全了 。
在医院,连诊室的走廊都“塞”了病人 。有限的空间 , 给急诊医生带来另一重考验 。“急救抢救是需要物理空间的 。通道拥堵,下脚的地方都少得可怜 。”干了20多年急诊的仁济医院急诊医生熊剑飞心疼同事,也心疼患者 。
另一头,由120转运来的病人,每天还在增加 。本着“先救命、再治病”的抢救原则,熊剑飞一个8小时班头下来,累得眼睛都睁不开 。“决战”已半个月,他希望,“拐点早日到来” 。
“几乎每天新开一个病区很快病人就收满”
位于静安区北部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 也承担了繁重的急诊任务 。面对往常的普通病人,一名护士能照顾一二十位病人,而现在的病人重症情况较多 , 各种情况此起彼伏,和普通病人管理方式不太一样,因此医护人手就显得相对不足了 。
资料图
为将滞留在急诊的患者及时收到病房,从两周前,十院住院部就已经不收常规门诊患者 , 集中精力收治急诊留观患者 。李颖川透露,近期每天新增的住院人数少则六七十 , 多则一百多,“几乎每天新开一个病区,很快四五十个床位就收满了病人 。”截至1月1日,共启动了17个病区,收治近700名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 。
此外,十院还成立了全院会诊制度,由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专家组成救治小组,还有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等相配合,每天中午为全院重症病人进行会诊,保证重症病人能够按照诊疗原则进行有效诊治,截至1月1日,共会诊125名重症病人 。
“现在医院比较拥挤 , 盲目将病人送医,反而有可能让病人交叉感染一些细菌,可以更加仔细观察病人再决定是否送医 。”李颖川提醒,如果病人只是单纯发烧,不用紧张 , 但是如果出现行为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况,比如说话声音变小了,讲两句话就要喘气,吃饭变困难等等,就要考虑送去医院就诊 。
相比急诊的忙碌 , 近期 , 十院门诊量倒是少于往年同期 。李颖川表示,考虑到一些市民有检查需求,十院也开设简易新冠筛查门诊,减轻普通急诊压力,让真正需要的病人及时得到诊治 。对于病情不紧急的市民来说,可以到门诊检查心肌损害指标、做肺部CT等,没有必要去急诊 。
资料图
重症患者在增多
救治和护理更棘手
看着逐渐被“塞满”的急救大厅、急诊过道、临时征用的输液室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查晓丽步履匆匆,安排好手里的患者后,她快速扫视了一下全场,楼梯过道口、药房门口、挂号处门口、大门背风处、化验报告机旁……她在脑海中快速推演,如何能在人海中再寻点缝隙,再加一个床铺 。
“不知道下一辆救护车何时来,我提早安排好,患者就能少等一会儿 。”查晓丽声音嘶哑,战“疫”三年来,她多次接触、救治过新冠患者,却从未承受过这样的重压 。当值夜班这天,43辆救护车一辆接一辆驶入院区,急诊观察室已有百余病患,普通急诊患者尚有上百位等待叫号……
怎么办?只能咬牙坚持,因为还有患者在等着,要治疗!
这几天,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急诊接诊量也屡创新高,日均接诊2000多人次 。过去井然有序的急诊大厅,如今已摆满担架床 。一看过去,几乎都是老人,床边一个蓝色氧气罐,几乎成了“标配” 。
“80%-90%是阳性患者,急诊内科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重症多 。”长海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胡敏说话带着鼻音,语速很快 。她常年偏头痛,这几日更甚,要靠药物才能将症状压制 。即便如此,她平均每日在院时间仍超过12小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