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应对重症高峰病人 上海如何应对重症高峰( 二 )


这几天,让胡敏稍感欣慰的是,随着“阳康”的同事越来越多,科室战斗力正快速恢复 , 可大家也察觉到——上海的重症就诊高峰已开始出现 , 挑战也愈加严峻 。老年人多伴有慢性基础性疾?。?感染新冠后,救治和护理都变得更为棘手 。
在同济医院急诊病房 , 近90%患者是老年人 。45床是一名82岁的老先生,120送来时已高烧多日,呼吸困难 。“当时,老先生血氧饱和度仅80,严重缺氧 。胸部CT提示两肺有大片炎症,好在尚未到‘白肺’的程度 。”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肖武强记得,老先生经过高流量吸氧、补液等治疗后,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到90 , 勉强及格,后经4天治疗,目前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 医生查房时他已能流利对答 。
由于重症患者开始增多 , 肖武强24小时待命准备投入抢救 , “这会是艰难的一仗,埋头做好眼下的一点一滴,相信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
全院大协作
每个科室都在设法为急诊“分流”
如何给急诊分流?岁末年初,一场全院病房大调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紧张进行——保卫急诊,所有人在拼搏!
2022年的最后一周,华山医院呼吸科医生董樑明显感到急诊高峰来临,重症患者在增多 。“我们早上8点到病房交班,梳理床位情况 。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教授会给重症患者制定诊疗方案,然后我就赶紧去急诊 。现在,每天早上7点急诊会列出分流名单,各科室先收一波;下午3点,急诊再出一张名单 。”董樑说话时自己都带喘 。她记得,去年12月28日医院新开出了病房,不到两天基本收满 。“没办法,11楼马上又新开了病房,大量患者需要吸氧,我们也希望患者至少能躺下来……”
在华山医院,各科每天都会跑到急诊去分流患者:糖尿病感染者收入内分泌科病房,脑梗感染者收入神经内科病房……有的患者没基础病、但肺部病情很严重,“肺炎病房”就是为急诊分流托底的 。
这是一场全院大协作 。病房的治疗团队除感染科、呼吸科、ICU等,还有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 。他们中,有驰援过武汉的,有在定点医院战斗过的 , “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 。在此基础上 , 每个病房均有教授查房 , 全院形成多学科专家组 。
资料图
尽管如此 , 病毒没给人丝毫喘口气的机会 。“近期 , 重症患者明显增多 , 可能5天前还只是简单的病毒肺炎 , 5天后病情快速进展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治疗尽量前移 。”
董樑发现,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一大挑战是病情非常隐匿,“有患者甚至咳嗽咳痰都没有,只是有点胸闷,但其实病情已经在默默加重,到医院一查已严重低氧 。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 一旦到90%以下 , 病情可能进展很快 , 治疗棘手 。”
病毒对一些老年人的“打击”,更令人心焦 。“老先生平时身体很好,一直自己吃饭,这次感染后,病怎么会这么重……”家属眼眶红红地嗫嚅着 。
董樑说,如今 , 他们鼓励家属陪护 , 因为一些老人内心比较恐慌 。可无奈的是,很多家庭是一家“全阳” 。一名96岁的老先生入住新开的肺炎病房,孙辈请了护工照料 。“我们家除了老先生,还有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住在三家医院,我得来回跑,感觉我也快倒了 。”孙辈说着说着快哭了 。
“上班 , 就得精神抖擞”
最艰难的岁月医患一起“扛”
“现在,夜急诊与日急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2022年的最后一天 , 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叶斐斐坚守在岗位上 。急诊,人山人海 。
叶斐斐主要负责急诊预检 。有一天,叫号系统出状况了 , 一下子跳了100多号,导致病人涌到医生诊室门口 。“大家听我说,稍安勿躁 。”叶斐斐冲上前 , 原以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维持秩序 , 没想到,病人们真的乖乖地都坐了下来 。有人对她说,“护士 , 你辛苦了” , 后来又有家属在医生诊室和来回走动的叶斐斐做“折返跑”,告诉她叫号进度 。“你们也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 , 一起扛过 。”有患者家属这样说 。
“病人不仅理解你、帮助你 , 病人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帮忙排队拿报告、指路 。”叶斐斐感慨,没想到在最艰难的岁月里 , 是病人给予自己最多的感动 。
在疾病面前,医患经常要一起战斗 。有一天,一名年轻人冲进急诊,“我爸不行了 , 能不能借一个轮椅?”叶斐斐刚巧在吃午饭 , 而另一名护士在预检跑不开,于是 , 她放下筷子、推着轮椅就跟年轻人跑出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