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为茶之父”,无器不可与论茶也

茶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久负盛名的话: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可惜这句话的出处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对茶事颇有研究 。
可如果仔细探究,你就会发现,古今茶书中关于水对茶的影响记述非常多,而关于器对茶的影响记述却少的可怜 。陆羽《茶经》中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记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有“水以清清甘洁为美”的记述,许次纾《茶疏》中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的记述,都在推崇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
《大观茶论》
那为何茶器却被冷落了呢?这与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流变有很大关系,比如唐代流行煎茶,宋代流行点茶,明清流行泡茶,各个时期的茶器不尽相同 。加之茶叶品类的大爆发,所以很难有一类茶器可以包打天下 。
一、陆羽之前的茶器“酪奴”的故事
陆羽之前,茶器是酒器的附庸,有记载的茶器诸如杜育《荈赋》中的“匏”和“瓯”,“匏”是用来打酒的,这里代指盛茶的瓢;“瓯”最早也是酒器,这里代指茶碗 。由此可见,陆羽之前茶的地位并不高,连专属的器都没有 。喝茶不但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反而是社会嘲讽的对象 。比如,西晋的王濛因为爱喝茶,同僚都躲着他,称与他喝茶为“水厄”;南北朝的王肃,因为爱喝茶被称为“漏厄”,连茶也得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名字,叫“酪奴” 。
看来,没有专属茶器的茶,不仅是“酪奴”,也是“酒奴” 。
二、茶器**的标志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才知道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有多大 。他制煎茶二十四器,让茶器从酒器中脱离出来,从此喝茶人有了**的器皿 。
法门寺皇家金银器(放盐)
为了突出茶器的重要性,陆羽把四之器一篇单独作为三卷《茶经》的中卷,而《茶经》的上卷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下卷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可以说,从《茶经》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陆羽对茶器是多么的看重 。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刚一推出,就达到“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的火爆程度,可以说但凡有财力的家庭,都以能置办一套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为荣 。从陆羽之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谁做的茶器能有这么牛 。
所以说,煎茶二十四器的诞生,是茶器摆脱酒器,单独存在并彰显自身价值的标志,也是茶从普通饮品荣升为精神饮品的基础之一 。脱离了茶器支撑的茶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味道和灵魂的 。
三、茶器对茶的影响茶器从一开始诞生,就注定是为茶服务的 。所以,判断茶器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彰显茶,不能彰显茶的茶器不是好茶器,哪怕再漂亮、再名贵,充其量也只能算工艺品罢了 。
那么,茶器是如何彰显茶的呢?这就要从人们对茶的要求来看了,茶器对茶的影响基本可以用色、香、味三点来概括,能彰显茶汤颜色、香气和滋味的茶器,就是适合这款茶的好茶器 。
法门寺唐代秘色瓷
比如,《茶经》四之器中论述茶碗对茶汤颜色的彰显,就尤为推崇越窑 。因为陆羽认为,越瓷的青色更易衬托出茶汤的绿色 。而白色的邢瓷,黄色的寿州瓷以及褐色的洪州瓷都不宜彰显茶汤的颜色 。
茶器除了影响茶汤的颜色以外,器型还会影响茶汤的香气,比如敛口且深的茶器比撇口且浅的茶器就更聚香,使茶汤的香气更加彰显,所以在茶艺中才会有闻香杯和品茗杯之分 。
最后,就是茶器材质和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就材质而言,比如用紫砂壶冲泡高发酵度茶,汤感及顺滑度要比其他茶器更胜一筹 。至于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也是我近来才有的发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