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全诗的意思】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