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热干面是谁发明的?武汉热干面的由来的故事


武汉热干面是谁发明的?武汉热干面的由来的故事

文章插图
对于武汉人来说 , 热干面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武汉人 , 将热干面作为每天过早(吃早餐)的首选食品 。
数据显示 , 武汉人每天要吃掉600万碗热干面;其他种类早餐食品的销售额 , 加起来都没有热干面多 。武汉常住人口在1120万人左右 。这就意味着 , 每天有一半多的武汉人 , 在过早时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热干面 。武汉作家池莉说得好:“我在武汉 , 吃热干面 , 只要有可能 , 我是一定百分之百努力 , 吃它一个幸福出来 。”
所以一个段子应运而生 。
一个武汉人和一个北京人在聊天 。武汉人问:“你们北京人天天吃烤鸭吗?”
北京人回答:“当然不 , 难道你们武汉人天天吃热干面?”
武汉人回答:“对啊 , 天天吃 。”
那么 , 热干面是谁发明的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 , 热干面是李包发明的;一种说法认为 , 热干面是蔡明伟发明的 。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说法 。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 , 在清朝时已经是客商云集的重要商业重镇 , 这使得武汉的饮食产业比较发达 , 武汉人也养成了过早的习惯 。那时候 , 武汉人过早的食品是切面 。这种面条加入了一定的食用碱 , 防止在夏天时因气候炎热变质 。为此 , 还产生了一首《汉口竹枝词》:“三天过早异平常 , 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面豆丝干线粉 , 鱼餐圆子滚鸡汤 。”
在上世纪30年代初 , 在汉口的长堤街 , 有一名叫李包的食贩 , 就在关帝庙一带以卖切面等早餐食品为生 。有一天 , 由于天气太热 , 生意不好 , 不少切面没有卖出去 , 剩了下来 。那阵子没有冰箱 , 如果这些切面放到第二天去卖 , 一定会发馊变质 , 无法食用 。怎么办?
李包很是发愁 。突然 , 他灵机一动 , 将剩余的切面全部放到锅里煮熟 , 然后沥干 , 在案板上晾着 。他干这些事时 , 一不小心将案上的油壶碰倒 , 油壶的麻油倒出来 , 泼在切面上 。李包无可奈何 , 将切面用麻油搅拌后 , 重新晾着 。
第二天早晨 , 李包将这些剩余的切面放在沸水里 , 烫一烫就捞出来 , 装在碗里 , 加上调料 , 一下子香气四溢 , 吸引了食客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 , 这些切面就卖得干干净净 。有人问李包 , 这是什么面条 。李包几乎没有犹豫就脱口而出:“热干面!”
于是 , 武汉人津津乐道的热干面诞生了 。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 。
时间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 , 有一个来自黄陂蔡榨的食贩 , 叫蔡明伟 。蔡明伟很擅长做汤面 , 在当地小有名气 , 慕名而来的食客很多 , 有时候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买到 。有的食客没有耐心 , 等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
做生意的人 , 都不愿意损失顾客 , 蔡明伟也是如此 。蔡明伟想 , 能不能想办法加快煮面条 , 来缩短食客排队的时间呢?蔡明伟反复试验 , 摸索出一个改进煮面工艺的办法:面条煮到七八分熟时 , 就将面条捞起来 , 一边降温 , 一边抹油 , 让面条靠着自身的余温焖熟 。这样一来 , 煮面条的时间就缩短了不少 , 每天的出货量就增加了许多 。
蔡明伟是一个很善于动脑筋的生意人 , 每天都在想办法改进工艺 , 提升面条的口感 , 有一次 , 蔡明伟经过汉口长堤街时 , 看到一家麻油作坊从芝麻中提取麻油后 , 将芝麻酱丢在一旁 。蔡明伟闻到这些芝麻酱浓香扑鼻 , 立即想到将它们添加到面条里 , 一定会让面条变得更香 , 便找麻油作坊的老板买了一些芝麻酱 。
回去后 , 蔡明伟在面条里添加了芝麻酱 , 面条变得“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 , 食客吃后都赞口不绝 。蔡明伟随即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 , 叫做“蔡林记” , 成为武汉最早经营热干面的名店之一 。“蔡林记”店名的由来 , 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 , 喻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