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带余数的除法教案!(带余数的除法!)
认识带余数的除法是基于学生已经在表中学习了乘除法 。前一阶段,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表格除法,接触到了很多完全做完的例题 。然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基于形象的具体思维 。他们要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就要用动手操作的方式 ,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从而达到意义理解 。在教学中 ,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大二学生的思维特点 ,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59、60页,练习14题1、2 。
【教材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以表内除法为基础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况,选取少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并配以实物图片 , 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 。
[教学目标]
1.通过“挥棒”、“转圈”等直观活动,让学生体验余数的产生 , 理解余数的含义 。
2.通过知识传递 , 学生可以理解带余数的除法公式的含义 。
3.借助直觉,让学生初步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特点,初步了解余数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类比、推理能力 。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公式的写法 。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介绍
展示挥棒的情境图:用12根棍子摆出如下图形 。每个人能摆几个姿势?(建议学生摆出最喜欢的造型)
(学生挥棒,得出结论)
生长
可以放三个方块;能摆动4个三角形;可以放两个五边形,还剩两个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灭了五边形还剩下两个?
老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有余数的除法 。
(揭示主题:带余数的除法)
【设计与评价:教材中的情境图用11根棍子放图 。我们把它改成了12支,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改变后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整除的结果,一种是整除后的剩余,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换了一根棍子,但在比较中自然产生余数,也让学生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新知识的生成 。】
二,探究学习新知识
1.展示例子 。
老师:(展示课件中的草莓)这是什么?总共有多少?每人一个盘子,你能放几个盘子?如果用一个想法来代表草莓,请把它分出来,圈起来 , 写出来 。
公式:_ _ _ _ _ _ _ _ _
[学生反馈,形成板书:6÷3=2(板)]
老师:请再告诉我一遍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
2.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
(1)当你在圈子里感受到平均分,就会有盈余 。
老师:还有一些草莓 。你认为有多少?(7,8 , 9)请你再圈一圈 , 每3个放一个盘子,看看能放多少个盘子?
(学生手动操作,圈出思路 , 写出结果)
7÷□=□还有□更多板块 。
8÷□=□还有□更多板块 。
9÷□=□还有□更多板块 。
讨论:你在摆姿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老师:(指着7个草莓的图片)剩下的能平分吗?
生:没有 , 只剩一个不够了 。
(2)交流中平均分数的表达方式还有剩余 。
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 , 日常生活中划分事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有部分都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划分后有剩余,但再划分是不够的,剩余部分就是除法公式中的余数 。
思考:为什么想法数为9时,分数中没有余数?
生:绕两圈后,剩下的三个可以再绕一圈 。
(3)比较归纳,余数特征的初步体验 。
老师:(课件展示了将草莓分四次的过程和公式)今天,我们将草莓分了四次 。这四种草莓分割工艺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区别?
比较:
6÷3=2(板)
7÷3=2(盘子)...1(件)
8÷3=2(盘子)...2(件)
9÷3=3(板)
老师:如果有10个想法 , 11个想法,12个想法呢...然后继续转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就是每一个圆,是除法的标准;是余数圆后的余数,小于除数,初步感知余数的特性 。
【设计与评价: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分草莓”这一活动进行了两次调整 。首先,我们将原来的2包改为3包 , 通过产生更多的余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材料;二是把“分草莓”的活动变成了“圈点子”的活动 。我们把具体的草莓图变成半抽象的点状图,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抽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除一点 , 绕一圈,写一”的活动中,把除法变成可视化的“圈点”运算 , 理解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含义和余数生成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