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必去的名人故居 北京老舍故居( 三 )


晚年,亦舒写了一篇名为《父子之爱》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深深地回忆了父亲老舍对自己的关心和教导 , 他还提到了父亲在结婚时送给他们的“勤俭持家,健康是福”的牌匾 。
在这篇文章中,亦舒终于不再称他的父亲为“老舍先生”,而称他为“我的父亲” 。在文章中,提到对父亲的评价时,他写道:
“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 , 也不是那种管得严到孩子都怕他的人 , 所以他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
2013年,亦舒被诊断出患有肾癌 。这时,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 而是父亲留下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齐白石的《山泉外十里蛙声》、傅抱石的《东阴图》、林风眠的《川江图》等 。
经过深思熟虑 , 亦舒决定将这些珍贵文物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捐赠时 , 他说 , “等我们老了,还要考虑这些画的归属问题 。”
此前,由亦舒无偿捐赠的《老舍四世同堂》珍贵手稿成为文学馆的瑰宝 。
一家四代手稿
亦舒总觉得国家是这些珍贵文物的最终归宿,这一定是他父亲的意思 。他说:“我父亲放弃了他的笔名,这意味着放弃和给予 。另外 , ‘捐了,秀出来 。这是父母给我们的家庭教育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捐赠这些文物后不久 , 亦舒79岁时,他的肾癌无药可治 。对此,他曾感慨道:“我已经79.4岁了 。我很幸运发现了肾癌 , 但它和以前一样好 。”
关于亦舒突然从癌症中康复,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他很可能是被误诊了,也有人认为他因为捐献文物而延长了生命 。但作者认为他的“病愈”与他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关 。
在这一点上,亦舒与其父老舍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老舍先生在世时,一直有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肃的创作观 。他和他父亲一样不在乎名利 。
虽然1984年就开始了文学生涯,但他从未在文化圈标榜自己是老舍的儿子,更不用说靠父亲吃饭了 。每次有人介绍他,说“这是老舍的儿子”,他总是说:
“是谁的儿子并不重要 。一个人靠父母的饭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做他的儿子压力很大,但也是很好的动力 。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 , 做一个夹着尾巴做人 。"
亦舒的“夹着尾巴做人”在这里其实是指:做人要有尊严,不看人家脸色就是给自己面子 。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亦舒在谈到他的父亲时充满了感情 。他说:“我很感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也很感激父亲对我的影响 。他是个正直的人,热爱生活,热爱朋友和身边的人,特别同情别人,也愿意帮助别人 。”
亦舒大概没想到,“正直、热爱生活、热爱朋友、同情他人、乐于助人”等等,这些父亲的优点后来成了他的特点 。
全家福老舍
所以亦舒不愧为“老舍先生的独生子” 。
最后,我想把这份文件送给刚刚去世的亦舒先生 , 祝他一路顺风!
【北京必去的名人故居 北京老舍故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