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必去的名人故居 北京老舍故居

原采访人员李曼北京老舍故居(北京必游名人故居)2021-04-22 16:20:39
“2021年4月21日14时16分 , 老舍先生之子亦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6岁 。”
这个讣告出来后 , 他整个平台的首页都变成了黑白的 。
作为老舍之子,亦舒总让人觉得有些陌生 。奇怪的一点是,他总是称呼自己的母亲胡介卿为“妈妈”“妈妈”,可他可以称呼自己的父亲,却总是用“老舍先生” 。
作者第一次看到亦舒这样称呼他的父亲是在1994年 , 在他写的《老舍的史丹大院》一文中 。丹小院是老舍故居的别名,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老舍的家 。在文章的开头,亦舒写道:
“家,对于老舍先生来说 , 是一个特别神圣的词 , 意味着踏实、温暖、舒适,只是因为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 , 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
在这篇文章里,每当提到父亲老舍,总是用“老舍先生”或“他”,而不用“父亲”或“父亲” 。
老舍全家福(右后亦舒)
这样称呼亦舒的父亲 , 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好奇 。他的反常也引来了王朔等人的质疑 。王朔甚至递上一把飞刀,说:“你不叫你爹,他死你有罪吗?”
由于王朔的质疑,亦舒一直被认为“与其父之死间接相关” 。
面对这一切,亦舒不得不站出来,亲自解释称父亲为“老舍先生”的原因 。他说:
“从1984年开始写作,我就一直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父亲,称呼他为‘先生’,而不是‘父亲’,为的是把父亲抽离出来,客观地研究他 。另外,‘先生’是人民对老舍的尊称 , 他也随大流 。”
其实,亦舒不叫老舍“爸爸”或“父亲”的深层原因是 , 他和父亲之间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小隔阂,不像一般的父子 。
亦舒和他父亲之间的小小隔阂的第一个原因是,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 他父亲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
老舍是一个醉心于文学的人 。他喜欢安静,这有利于他的创作 。自然,他经常避开他吵闹的孩子去安静地创作 。
亦舒曾在回忆中说,“老舍先生平时在家是严肃而沉默的,因为他每天不是在写作 , 就是在思考如何写作 。没有节假日,大年三十他还在写 。”
只有热爱文学如生命,才能专心写作,不分年份 。甚至不管“年”,很容易忽略孩子 。况且老舍有四个孩子 。
全家福老舍
给老舍的儿子取名 , 似乎挺随意的,“B”是一笔,所以后来人们就说“老舍给儿子取名,一笔就搞定了” 。
当然,亦舒并不在乎这个小东西的名字 。他还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些意思 。
另一个与亦舒父亲的小隔阂与他的死有关 。
老舍在1966年投湖自?。?当时亦舒31岁 。也许是因为自以为是大人,老舍离家去湖边也没有告诉儿子 。当亦舒想起父亲离家的那一天 , 他只说了一句“他(老舍)只郑重地向三岁的孙女告别 , 说了一句‘向爷爷告别——再见!"
因为当他离开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对他说任何事情,亦舒总是感到不舒服 。
在公园里看到父亲尸体的那天,亦舒感到非常痛苦 。后来 , 当他回忆起这一段时,他写道:
“那天晚上,我不知道在椅子上坐了多久 。天已经黑了,四周一片黑暗 。公园里没有路灯,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 。整个公园里,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父子 , 一个死了,一个活着 。
开始下雨了,下着毛毛雨 , 我一动不动 。时间久了,脸上流下来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 分不清 。我喜欢下雨 。它让我无法掩饰我的眼泪 。我爱这场雨,它可以陪我哭泣..."
从字里行间 , 可以看出当时亦舒感到了一种揪心的痛,他几乎想和父亲一起死去 。人们都说“失去了一切”,在那一刻,亦舒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当你死的时候,没有痛苦 。痛苦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老舍
在那一天 , 亦舒意识到他有多爱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经常和他在一起 。他摸着父亲的脸,握着他的手,泪水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 。他的眼泪是他父亲在地球上感受到的最后的热量 。他一直觉得热度是他对父爱的回报 。
也是在那一天,亦舒想起了他和他父亲所有的往事 。他甚至还记得父亲对他的第一印象 。
老舍对父亲的第一次印象是在他两岁的时候,当时母亲带他去尿尿 。因为他不能排尿,他的母亲呼吁他的父亲“示范”他 。爸爸来示范后,妈妈说:“小B,尿泡泡,爸爸也尿泡泡 。你看 , 你们两个一模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