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状比例较大上海保卫战时期明显升高,为什么?


资料图
2022年最后一天,是周六,陈尔真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查房、开会、诊治患者,直到2023年元旦零点 。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 , 这位抗疫老将的注意力分成两部分 。一面是医院,面对剧增的患者,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不断降低患者等待时间,提升救治效率;一面是基层,指导社区医疗机构提升救治水平,尽早有效干预,分层分类规范诊疗 。两边目标一致:防重症!降死亡!
流程如何优化?基层如何阻断重症?医护最需要什么支持?12月31日深夜,陈尔真接受了大江东工作室专访 。
大江东:瑞金医院目前急诊情形如何?新冠患者占比多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多吗?医院内部如何优化救治流程?
陈尔真:这些天,我院急诊服务量翻倍,平常日均约800人次,现在达到1600人次 。但发热门诊从每日600多人次降到100多 。我们开出了新冠专病门诊,每天也有400人次左右就诊 。
1600人次急诊患者有80%与新冠相关;65岁以上的脆弱人群占45%到50%,有肺炎表现的占50%左右 。每天到院救护车有100多辆 。每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比约10%左右,绝大部分有基础病,或是老年人 。
医院扩大了急诊容量,从原来4个诊间扩大到8个,并抽调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增援,尤其急诊抢救室增加很多人手 。我们把感染肺科大楼全部腾出,收治新冠患者,其中有重症监护室、亚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3类 。目前每天收治患者达到80位左右,高的时候有100来个 。分类病房设置有很好的分流作用 , 减少了急诊患者滞留,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好救治 。
我们建立专班筛查,及时发现有重症风险的患者 。对重症和危重症,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从一般对症处理到氧疗、抗病毒治疗、适当的激素、器官功能的监测,有条件的进行俯卧位通气,全力救治 。
【有症状比例较大上海保卫战时期明显升高,为什么?】 尽管服务量剧增,救治工作仍在平稳、安全、有序展开 。
大江东:此前您接受采访时表示 , 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应对这种变化,医疗机构应该如何作出调整?
陈尔真:重症患者增加,对医疗机构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工作效率 。
首先就是简化流程 。以前的急诊,患者要先预检,再挂号,再去诊间,医生再开检查,结果出来再到诊间复核,复核后开药,开药后再治疗,要排好几次队 。
现在,我们建立了急诊的疑似患者筛查流程 。预检时,患者一挂号就把检查项目全部开好,包括新冠相关的必查项目,比如心电图、胸部CT、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蛋白,这样能及时鉴别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肺炎、心脏损害 。我们会对结果分类为有基础病及无基础?。煌苯心炅浞植悖?小于50岁 , 50岁至59岁 , 60岁至69岁 , 70岁至79岁, 以及80岁以上 , 根据分类和分层来判断患者是否高危 。
这些流程优化以后,我们大大提升了效率 。优化前,急诊单日1200人次时 , 患者要等待3到4个小时才能完成诊疗;优化后,即便急诊人次上升到单日1600人次,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诊疗了 。
大江东:上海社区卫生中心也迎来大量新冠患者,就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哪些措施和手段可以尽量阻止患者进展为重症?
陈尔真:上海对此作了大量工作,希望充分发挥三级诊疗体系的功能,让大部分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在社区得到治疗 , 2000多个社区医疗机构开启了发热门诊,为初筛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社区医疗机构也按照分层分类管理,对轻症居家治疗给予指导;对普通型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 , 有风险或危重患者及时往上级医院转诊 。
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早期识别预警体系,要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甄别能力 。上海的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包括我跟张文宏教授在内,正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一系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 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如何识别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如何进行早期规范救治 。
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层面的救治能力建设,抗病毒药已经广泛发抵社区 , 争取第一时间用药 。这个药越早用效果越好,如果超过5天,药效会打折扣 。
社区医生可以及时为患者分类诊断,及时有效干预 。有些社区卫生中心除了抗病毒药,还可以对症处理,包括氧疗、激素的使用,能够有效阻断一些高危患者进展为重症,降低对二三级医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 , 落实“防重症、降死亡”的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