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急诊区远超负荷:外科医护“转行”支援,多科室腾挪病房收治


1月4日下午,仁济医院东院的急诊区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陈悦 图
人挨着人穿行,高高低低的病床、担架、折叠床见缝插针,护士站、缴费处、取药处都排着长队,医护呼喊着寻找患者 。躺在病床上的 , 一眼望过去都是老人,吸氧、吊水、张着口睡去,有些是白发照顾白发 。
这是1月4日下午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急诊区 , 空气压抑 , 外面的人还在不断进来 。
“我们现在已经远远超负荷,病人都没地方放了,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剑飞说,“每天急诊留观的将近300人 , 医院在协调病人分流 。如果分不出去 , 病人一直往里涌,后面压力会更大 。”
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介绍,急诊从去年12月底开始保持高位运行,“发热门诊可能人数有点下降,但急诊就诊量达到1000人次 , 之后是1500人次,现在又接近2000人次,救护车最多一天突破200辆 。现在是平台期,每天数字都差不多,没有往上走的大趋势,但是上升以后就一直保持在高位 , 没有下来 。”
送来急诊的病人 , 近期“重症率蛮高的” 。普通挂号中的重症号,每天将近100个,大部分是感染新冠后低氧气急,或者原有的慢性病加重 。在急诊留观区,8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80%,大部分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后病情加重 。
面对源源不断的急诊患者,仁济医院各个病区加足马力接收患者,外科病房腾出空间接收急诊病人,40多名来自外科、口腔科、中医科的医生支援急诊,许多普通病房或外科的护士加入护理急诊重症患者 。
病人不停涌入 , 新的病床哪里来?
急诊室里的情况,总是很危急 。
40多岁的患者,新冠叠加本身的基础疾?。?诱发心脏骤停需要紧急送医 。
88岁老人变得嗜睡、说话不利索,家人多次给她测氧饱和度,前一天有92、93,次日凌晨骤降到68,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 。
76岁老人的肺部CT显示“大白肺”,转到仁济急诊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经过急救,从高流量呼吸机、高浓度面罩吸氧到鼻导管吸氧,配合俯卧位通气,几天下来状态好了许多 。
2022年12月底以来 , 这种“急且重”的情况越来越多,从早到晚不停涌入,填满了急诊留观区和病房 。
急诊区,医护和患者家属交流
“病人躺的到处都是 。”刘黎指出 , 每天急诊的患者数接近2000 , 重症率较高 。“天冷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会加重,这部分病人感染新冠后会觉得气急胸闷,各种情况夹杂在一起容易造成重症 。”
留观的患者人数每天在280-290人,近期已经超过300人 , 八九十岁的老人尤其多 。七十多岁的患者 , 在刘黎眼中,也算“年纪还轻” 。刘黎说,有人吸氧吊水,待几天情况稳定就可以离开,有的病情严重要住院 , 床位有限只能等待 。而且每天不断有救护车来、有人来 , 必须腾出空间 。
新的病房不断开辟出来,但病床依然紧张 。
急诊科病房、监护室、感染楼、重症医学科都在收治患者,其他各科室也在医务处牵头下腾挪空间 。每天早上,急诊医生会梳理病人的情况,汇报到医院群里,建议住院的患者会被转送到各科室,骨科五官科拿出一层楼的病房,肿瘤介入科腾出一半的病床 。
“外科病房以前是开刀的,现在不得不收治内科病人;我们还有几个医联体单位,每天跟他们联络,有空床的话可以把病人转过去 。”熊剑飞表示,医院一直在多方协调病人的分流 。
急诊区,许多患者需要吸氧输液、心电监护
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护士长潘磊指出,安排病床并不只是一张床,患者需要心电监护仪、需要吸氧和吊补液,原病房可能没有这些设备,临时增加的床位也存在这些设备缺口,心电监护、各种吸氧设备都在紧急调配 。
住院病房的周转率不高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刘黎说,之前急诊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在7天左右,最近这几天放缓了 。骨科五官科病房3天收满了41个急诊重症病人,截至1月4日中午还没人出院;肿瘤介入科开辟出急诊病房2周左右,3个人出院 。
刘黎表示,医护都在想办法,转为轻症的病人尽量劝回家休息,但是住院患者大多是重症,不可能做到快速周转,患者需要经过一定的治疗周期,稳定后才能出院 。医院也尽量在走廊增加床位,增加供氧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