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  散而寒之 ,  东南之气 ,  收 而温之 ,  所谓同病异治也” [1]。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  开方抓药要因 时因地因人而异 [2]。如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 脉症并治第九》 所言 “胸痹 ,  胸中气塞 ,  短气 ,  茯苓杏仁 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本条胸痹轻症 ,  不言 胸中痛 ,  只言气塞、 短气 ,  可知胸中不痛 ,  并且以气塞、 短气为主症 。主症中若兼有痰多痰鸣 ,  即病机以痰浊 阻滞为主 ,  治宜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 若兼有血 瘀 ,  即病机以气滞为主 ,  治宜橘枳姜汤行气散结 。亦 如 “胸痹心中痞 ,  留气结在胸 ,  胸满 ,  胁下逆抢心 ,  枳实 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在治疗上有偏于 实和偏于虚的不同 。若病机为痰浊上乘 ,  阴寒结聚胸 中 ,  则为实 ,  出现心胸满闷、 阴弦脉等兼证 ,  当祛邪为 主 ,  宜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病机为阳气虚衰 ,  阴寒结于 心胸 ,  则为虚 ,  出现易倦、 四肢不温、 少气、 脉阳微等兼 证 ,  当以扶正为要 ,  宜人参汤 。
“异病同治”来源于后世医家对同病异治思想的 发展 ,  可以说是源于 《内经》 而发展于仲景 ,  是中医治 疗法则的一大特色 。不同的邪气 ,  侵袭不同的人 ,  出 现不同的疾病 ,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  只要他们的病机 相同 ,  关键证候相同 ,  都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3]。如清 · 陈 世铎的 《石室秘录》 卷三曰: “同治者 ,  同是一方 ,  而同 治数病也 ,  如四物可治吐血 ,  又可治下血”。口鼻、 皮 毛、 二便等处的出血证 ,  病因是血液妄行 ,  病机是血不 循经 ,  溢于脉外 ,  虽然症状相异 ,  但其病理变化相同 ,  都可顺其性引之归经 ,  宜四物汤加减 [4]。亦如 《金匮 要略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并治第七》 : “肺痈 ,  喘 不得卧 ,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为热邪与痰浊之 邪壅塞于肺 ,  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受损 ,  出现气逆咳嗽、 胸中满闷不能平卧、 喘鸣气塞等症状 ,  病机为邪实气 逆 ,  治当宣发肺气 ,  祛痰化壅 ,  宜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 饮不得息 ,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痰饮之邪停留胸肺 谓之支饮 ,  痰浊阻肺 ,  肺气不能宣发肃降 ,  故可见呼吸 困难、 **胀满、 口渴不欲饮、 口吐涎沫、 脉滑数 ,  治当 宣发肺气 ,  祛除饮邪 ,  宜葶苈大枣泻肺汤 ,  重用大枣 ,  固护正气 [5]。此两者虽然一属肺痈 ,  一归痰饮 ,  但两者 总的病机都是痰涎壅盛 ,  邪实气闭 ,  故能异病同治 。《伤寒论》 太阳篇中关于 “同病异治” 思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