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粉丝与身份


    许多第一次吃鱼翅的人 , 大概都会失望 , 因为他们觉得价钱不菲的鱼翅并没有原先想像的好吃 。有人甚至更干脆地说 , 鱼翅的味道其实跟粉丝也差不多 。尽管如此 , 吃过鱼翅的人 , 跟那些只吃过粉丝的人相比 , 感觉还是不一样 。这不但是因为“鱼翅族”吃过“粉丝族”所没有品尝过的珍稀食品 , 而且是因为“鱼翅族”借助于鱼翅这一“高档”食品 , 获得了一种不同于“粉丝族”的身份感 。尽管在许多人那里 , 鱼翅与粉丝之间的口感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 人们依然觉得鱼翅比粉丝“好吃” , 主要就是因为鱼翅的价钱比粉丝高很多 , 一般人吃不起 , 或至多只能偶尔尝尝 。    
    显然 , 在某种意义上 , 鱼翅的味道不是来自于本身的自然口味 , 而是来自于自身的“社会口味” , 即社会所赋予鱼翅的意义 。所以 , 与其说是我们在吃鱼翅 , 不如说是我们在“吃”鱼翅的“社会含义” 。如果说 , 粉丝象征着“日常”、“普通”和“大众” , 那么 , 鱼翅则象征着“高档”、“高贵”和“身份”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含义 , 导致人们对口味大体相同的鱼翅和粉丝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 , 商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产品世界 , 而是一个与社会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 。商品世界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社会世界是有等级之分的 , 反映在商品上 , 商品世界也有着高低不同的等级 。体现这种等级区别的符号之一 , 便是商品的价格 。如上所述 , 鱼翅比粉丝“好吃” , 更多地是由于它的价格比粉丝高很多 , 而不是由于它的口感比粉丝好很多 。这种价格差别 , 折射了其消费者不同的价格支付能力 , 以及相应的社会等级地位 。
    正是由于商品体现了人们的社会等级地位 , 商品在社会世界中履行了从社会和符号层面来强化阶层地位的功能 。人们选择和使用商品的过程 , 其实就是选择和使用与自身阶层地位相对应的商品符号的过程 。例如 , “有身份的”、“体面的”人 , 是不会到街头的大排档请客的 , 因为这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 。同样 , 收入低微的打工族 , 不敢到五星级酒店去请人吃饭 , 因为这超越了他们的阶层身份和支付能力 。
    因此 , 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 而且具有身份价值(沃德) 。有怎么样的阶层地位和身份 , 就会有怎么样的商品系统来与之对应 。正是这种对应关系 , 使商品获得了特定的身份价值 。于是 , 一个有特定身份的人 , 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阶层身份来选择具有对应身份价值的商品 。例如 , 在宴请客人的时候 , 鱼翅便成为与高收入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相称的商品 , 具有相对应的身份价值 。
【鱼翅、粉丝与身份】    商品具有“身份价值”这一事实说明 , 人们的消费 ,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根据既定的收入总量来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 而且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根据人们的社会身份来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的最大化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