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粉丝与身份( 二 )


    但是 , 在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最大化的过程中 , 不同阶层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社会等级较高的阶层 , 由于有着较丰裕的经济资本 , 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凸显自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冲动 。反映在消费上 , 便是“炫耀性消费”(凡勃仑)或奢侈消费(桑巴特) 。豪宅、名车、金表、洋酒等等 , 便成为获取身份评价最大化的商品 。而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 , 由于经济资本的匮乏 , 便不得不抑制个人追求社会评价最大化的动机 , 想方设法节衣省食 , 以延长有限的经济资源的使用期限 。反映在商品价格的选择上 , 上等阶层追求商品价格的高位化 , 因为这类商品除了质量更可靠 , 还具有衬托阶层地位的身份价值 。而下等阶层则追求价格的最低化 , 因为他们无力追求社会身份 。联系到鱼翅与粉丝 , 如果说 , 低收入阶层舍鱼翅而选粉丝 , 是因为鱼翅超过了他们的支付能力与意愿 , 那么 , 高收入阶层选鱼翅而舍粉丝 , 是由于鱼翅具有某种远远高于粉丝的身份价值 。    
    不过 ,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 “一掷千金”、“花天酒地”之类的奢侈消费并不必然带来更高的社会评价 。为什么呢?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 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即社会声望和地位) , 不但涉及经济资本的多寡 , 而且涉及文化资本的高低 。因此 , 人们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的最大化过程 , 就不仅围绕经济资本的多寡而展开 , 而且也围绕文化资本的高低而进行 。有经济资本而没有文化资本的人 , 可以通过“挥金如土”来展现自己经济地位的显赫 。有文化资本而经济资本不足的人 , 则通过对话语权的支配 , 来凸显文化资本的地位 , 并宣称自己拥有比其他阶层更高的“品位”或“趣味” 。    
    可见 , 消费生活是一个社会过程 , 因为它是人们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最大化的过程 。在这里 , 社会评价的标准 , 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评价 。因此 , 是以商品的价格 , 还是以商品选择中所透露出来的品位 , 来决定商品的身份价值 , 往往取决于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 。由此可见 , 建立理性的消费评价话语体系 , 成为引导消费生活方式走向的一个关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