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欧阳询 三希堂法帖为什么有欧阳询( 三 )


【三希堂法帖欧阳询 三希堂法帖为什么有欧阳询】所以,我们从古代皇家编辑字帖的历史来看,也没有出现过楷书字帖丛集和草书字帖丛集,而是以行书和行草书为主的丛帖多见,这也是因为书法字体要为实用服务为艺术服务的原因吧?
所以,所谓的帖学,除了书札这个含义,其实更多是行书的代名词了 。

三希堂法帖欧阳询 三希堂法帖为什么有欧阳询

文章插图

我们在《淳熙秘阁法帖》、《大观帖》到《三希堂法帖》看,书法一脉相承,主要在推动行书,因为行书是使用率最频繁的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形式,所以,古代字帖里很少有楷书收录 。这是一种原因 。
其次,像《三希堂法帖》主要是书札,都是小字书法,就是楷书也是选小楷 。
第三,最重要的是,法帖底本的来历,不是依据碑刻书法,而是依据墨迹书法,这样制作出来的字帖,与墨迹书法作品的差距就比较小 。
而碑刻书法是依据刻制的书法,与原来的墨迹有很多差距 。
我们看碑刻书法与墨迹到底有多大的误差:
三希堂法帖欧阳询 三希堂法帖为什么有欧阳询

文章插图

误差一:从墨迹到石刻,由于刻石精度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小的变形,已经与有一定的真实性损耗;
误差二:从碑刻上摹拓出来的字帖,由于摹拓技术差别较大,又要损耗一次碑刻的真实性;
误差三:拓本有初拓和后拓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与原本的书法真迹,真的差别很大 。
所以,在历代书法丛帖中是没有碑刻书法作品的 。
那么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个碑刻书法没有选入《三希堂法帖》就一点也不难理解了 。但是,欧阳询的两个行书墨迹《卜商帖》与《张翰帖》却都选入《三希堂法帖》了 。
第四,历代书法学习以帖学为主,这也是古人对学习书法的严肃态度,他们认为碑刻不太真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学碑刻 。
这也是为什么书法有帖学和碑学高下之争的原因 。
晚清碑学就是对书法崇尚帖学,抛弃碑学的一次书法再认识 。
其实古代也不是完全不学碑刻书法,真的也是万不得已,就学碑刻书法,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帖学确实是主流 。
在乾隆时代尽管在一部分学者中碑学已经兴起,但是,还没有动摇和影响到官方帖学的主流意识 。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 。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 。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 。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 。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 。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 。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
该书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 。
古代人学书法穷碑富贴,因为没有影印技术,有钱的人家买名家字帖或者双钩填字法的字帖习字,没钱的就习碑的拓片印刷本 。拓片是可以印刷的 。这个很便宜 。乾隆刻三希堂法帖,把许多名家的墨迹本刻碑上,就能做拓本,给天下读书人习字,宫内所藏的帖,民间是看不到的,双钩都没有 。所以也是当时读书人之幸 。九成宫醴泉已经成碑,所以没有收录在三希堂 。欧阳询的只有卜商帖和张翰帖收录在三希堂法帖中,因为是传世墨迹 。要三希堂法帖可以联系我,我发给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