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的春节有多热闹:买蛋堡的排长队,“孩子们都回来了,多买几个”

凌晨不到5点的鹤岗早市,已经有车流往来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老高夫妇披着军绿色的大衣,从车上搬下帐篷、折叠桌,以及数百斤冒着热乎气的猪肉 。面对走近帐篷的顾客,老高转过头,嘀咕道:“还没开张呢,你着啥急 。”

鹤岗的春节有多热闹:买蛋堡的排长队,“孩子们都回来了,多买几个”

文章插图
经营猪肉档的夫妇做着准备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路的另一侧,张阿姨将不同口味的宝泉岭豆瓣酱摆在白色的泡沫箱上,每袋两斤 。旁边摊位售卖的,则是东北人冬天的生活刚需——帽子、手套、鞋垫、松紧带与针线包 。带绒毛的鞋垫可以稍稍抵御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而穿久了的棉裤裤腰会松,还得是家里老人用针线活换上新的 。
这里是东北的东北,鹤岗市向阳区的老街(gāi)基,是这座城市百年前的襁褓 。位于这个区域内的友谊路早市,现在成了鹤岗规模最大的早市 。
早市
矿务局大楼的广播钟声敲了七下,这时候来早市买年货的鹤岗人已经络绎不绝 。
猪肉摊是最多人排队的地方 , 逛早市的人通常都要来上几斤前槽(前腿肉)、五花和排骨 。前槽包饺子,五花搭配酸菜,排骨当然是用来炖豆角 。
猪肉佬正在燎黑猪脚的外皮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最有市井风格的标志是,卖猪肉的大哥会用明火燎黑猪手和猪肘的外皮 , 这并不仅仅是方便清理残留的猪毛和表面杂质,还会让猪皮里的胶质在高温下转换成诱人的香气,同时保留猪皮的糯香,这是老饕们才会做的事 。
和南方一样,北方卖鸡的也讲究鲜活现宰,他们在一口极深的铁桶中烧开热水,现场杀鸡、拔毛 。

鹤岗的春节有多热闹:买蛋堡的排长队,“孩子们都回来了,多买几个”

文章插图
仍在笼中的鸡也许明白,它的时间也不多了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江鲤的处境最为尴尬,它们挤在室外的水箱里,求生的本能驱使着它们扭动身体,防止自己被冻住 。但殊不知越是活跃,就越会被第一个挑中 。
鲤鱼挤在水箱里,几乎被天气冻僵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在冬日里的东北,新鲜水果和蔬菜受到了与人同等的礼遇,它们躺在温室里,睡在棉被下 。但也有水果被改造成适应环境的模样,做成了冻梨、冻柿子 。
南方人会觉得这一切新奇,但这种改造水果延长保质期的方式,也出现在南方的两广地区——广东街头用水果片制成“咸酸”,或是广西街头的“酸嘢” 。

鹤岗的春节有多热闹:买蛋堡的排长队,“孩子们都回来了,多买几个”

文章插图
“冻梨冻柿子!一块一块!”(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不同地区的人,展现着相同的智慧 。
副食和主食店大多都有门市房,他们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对成本极为敏感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烧饼不得不从8毛涨到一块 。
“咱这儿买年货一般还都是猪肉和鸡肉,条件好点的才整鱼和海鲜 , ”李阿姨在一家做蛋堡的摊位前一边排队,一边介绍着鹤岗人的年货选择 。
传统年货受到欢迎并不稀奇,但买蛋堡的队伍,却少见地成为整个早市上最长的 。
排队买蛋堡的人,大多数都是为了家里的“小年轻儿” 。(图源: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刘沐轩摄)
这是一种由面糊、鸡蛋、肉馅和椒盐组成的小吃,十几年前流行在北方各大学校门口 , 是属于“90后”和“00后”的童年回忆 。一锅只能做36个 , 许多人都会选择一口气打包五六个 。据李阿姨介绍,这家店平时口碑就不错 , 但这两天格外受欢迎 。
10分钟前,李阿姨说自己只要两个 , 等轮到她时突然改口:“我还是要五个吧 , 孩子们都回来了,他们爱吃 。”
归乡
在东北,鹤岗是广为人知的煤城 。
1926年,鹤岗矿山至莲江口的第一条运煤铁路建成,从那以后的三四十年 , 鹤岗开采的煤矿大多成了各方争抢的战备物资 。
到2022年底,鹤岗第一条高铁通车,这一次 , 同样在两条铁轨上运行的高铁,主要为人流服务 。
这趟往返于哈尔滨与鹤岗的“绿巨人”动车上,少见地坐满了衣着时尚的年轻男女 , 许多人是近三年来第一次回家 。路途劳顿,伴着列车员的那句“矿泉水饮料儿、鸭脖鸭掌红肠薯片儿”,他们疲惫地入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