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必备条件有哪些

“高效课堂”从2009年提出到现在,十年时间,一直是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热度高居不下 。
【高效课堂必备条件有哪些】为什么?有没有人想过?
我认为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争议太多了 。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当我看到这样一个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工作者,心中也有一千匹小马奔腾而过的感觉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从事教育教学领域的老师、研究者都从自己的专长、实践经验或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理由和观点都是或具体、或抽象或包容万象 。一时间,该研究领域竟形成了“姹紫嫣红,百蕊吐芳”的大好局面 。我专门去查了一下,2019年起至今,该领域发表文献已达1438篇 。
形式可喜不?可喜,但,“乱花渐欲迷人眼” 。当一个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层层叠叠不断深入,离实践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总是有点“大马拉小车”的感觉 。
本来是,“我就这么一问”,结果是,“你跟我在概念的问题上就掰扯俩钟头”,麻烦了,我时间有限,你就告诉我,到底该咋整?
我认为很简单 。打个比方,问个问题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呢?”,果不其然,很多人解答说,“正直的”,“无私的”,“自强的”,“勇敢的” 。。。。。打住,这么说下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的解答是,看一个人是不是好人,当然要看他和大家在一起时的言谈举止,做事什么的啊,也就是我们总要根据一个人的表现来评判不是?
同样的道理,评价是不是高效课堂,应该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表现如何来进行判断 。
毫不夸张的说,课堂教学是一门交流的“艺术” 。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都要通过这个“交流”才能发生 。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统摄“交流”两个方面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知识传递,二是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
现实当中,一些老师教学理论功底很深,教案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都写得非常好,教学过程也中规中矩,但教学效果一般般 。为啥?因为老师忽略了和学生情感上的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自己的情感表达如果都是一潭死水,那何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流不仅是课堂上的,更多的是包含在课堂下的 。如果学生觉得你不懂得照顾他们的感受,不理解他们的感受、不知道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他们还怎么期望和你有着水乳交融式的交流呢?甚至,他们如果讨厌你,他们拿起书就想到你,有了问题也不愿也不想向你求助,高效的课堂教学又从何谈起?而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些老师也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知识的梳理细致入微,个人风采得到充分展现,但效果如何?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教学手段、教学策略都是你以为的,效果如何,学生获得多少,则要看学生是如何“以为”的,你全程教学不管不顾不理学生反馈,高效的课堂教学又从何谈起?而作为一个真正“高效”的老师,他不仅会重视课上学生的反馈,也会安排环节积极获取学生课下的“反馈”啊 。
所以说,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我认为重点应该看其两个表现,一个是老师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反馈环节,审视反馈效果;反馈效果与教学期望相匹配那就是高效;二是教学是否有“趣” 。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趣味十足,充满欢乐 。通过有“趣”,学生感到喜欢,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老师课下做足了工作,收获学生的尊敬爱戴,这就是高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