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基本不走亲戚了?心理专家分析有这几个原因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基本不走亲戚了?心理专家分析有这几个原因

文章插图
5月9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1.6亿,讨论量1万余条,引起广大网友热议 。
“互联网中所谓的‘断亲’,并非是一种断绝亲戚关系 , 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 , 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 。”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到,“断亲”行为确实呈现了年轻化特征 。
通过调查发放并回收的1200份有效样本显示,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 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 。这说明青年“断亲”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
不仅与远房亲戚不来往 , 甚至与二代以内的叔叔、姨姨、舅舅等也不怎么沟通交流 。
华商报采访人员浏览网络平台中的留言发现 , 对于为何“断亲” , 网友也纷纷给出了不同答案 , 有的表示是亲戚太八卦 , “我工作亲戚说我还不找对象,我找对象他们说我不结婚,我结婚他们说我不生孩子……”也有网友表示是生活压力大、没有过多空余时间和资金,“走动需要经济维持,多的不说,水果总得提百来块的,而接待客人的人家也需要好菜好饭招待,经济压力本身就大的家庭,交往过多肯定会增加负担 。”
也有网友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越来越认识到亲人的重要,家人的爱永远不可缺失”“下班后和家人聊聊天,感觉也挺放松的 。”
父母:孩子成家立业后会明白“亲”的可贵
5月9日,华商报采访人员对话身边多位90、00后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通过两代人的视角,听听她们是如何看待“断亲”这一社会现象 。
女儿:地理时间等客观因素影响,情感自然会疏远
母亲:疏于来往并不责怪女儿,家人永远是避风港
27岁的王雨菲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也是一名“南北混血”,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爸妈结婚后定居西安,在王雨菲的眼里,她的老家就是西安 。
王雨菲的父母家的兄弟姐妹都有7个,一共14个小家庭,40多名亲戚,但跟王雨菲有往来的亲戚不到5人 。“爷爷、外公外婆还在世时,我会跟着爸妈隔两三年回爸爸的老家或者妈妈的老家过春节 , 记忆中不管回哪个老家 , 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在爸妈的介绍下才知道原来这位是大姨、这位是姑父,直接与亲戚接触、见面的时间可能三年里不到一周 。”王雨菲说,家里老人去世后,回去的次数就更少,平时的往来就只有除夕夜在微信家族群里发红包的互动 。
王雨菲认为,受地理位置、时间因素等影响,客观原因上导致她很少有和亲戚往来的机会,情感上自然会疏远,甚至就从未贴近过 。在爸妈眼里,她似乎有些没有人情味 。“我也想每个月都能去亲戚家串门,但现实却是几年才见一面,与亲戚相处自然不如与朋友相处起来舒服 。”王雨菲说 。
对于王雨菲的想法,母亲张女士表示,也许是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了,但并不会责怪于孩子什么,“我们像她那么大的时候家里条件苦,亲戚间帮忙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感情也就很深,现在的孩子从小不愁吃穿,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和亲戚来往不密切也能理解 。”张女士认为,以自身经历来说,家人间的感情永远是最牢靠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也应该多和家人们多来往来往,以后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互相间也有个照应,家人永远是避风港 。
“等孩子们也为人父母后,他们也许就会自然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这份亲情是断不掉的 。”张女士说 。
儿子:遇到困难时,“不顺眼”的亲戚伸出援手
父亲:网络使用越来越多,大家反而越过越远
2000年出生的小陈表示,自己一度十分“厌烦”亲戚们 , 他们总是问东问西,总拿自己的成绩和其他家孩子比较,但随着一些事情的发生,他也慢慢理解父母对于亲戚那份感情的重视和难以割舍 。
“老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疫情严重时 , 我一个人在西安上学,反而是平日里‘不顺眼’的亲戚通过各种方式打听我的情况,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一句句关心穿越距离的限制极大程度安慰了我,只剩下感动和温暖 。”小陈说,后来回家才听父母说起,之前和他最不对付的小舅妈还主动提出要来西安接他回家,但被父母劝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