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晓风月无边


碧螺春晓风月无边

文章插图
苏州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在西方,窗户就只是窗户,它让光线与新鲜的空气进入室内 。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大概是想起狮子林那四扇“琴、棋、书、画”的花窗了 。形态丰富的花窗,安静地坐落在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中,将这一头的景透到那一头,人步移则景异;又将那一面的光借到这一面,在青砖石板上形成时时变幻的斑驳 。这是苏式园林设计的智慧,而我此次苏州访茶,却在洞庭碧螺春的茶山上也感受到了相似的巧妙 。
春天的东山,远处就是碧螺村
太湖边上的东山半岛,是洞庭碧螺春的核心产区 。这里物产丰富,从春天开始,碧螺春茶、枇杷、杨梅、橘子、大闸蟹,依次登场,甚至连盘山公路旁的枫树防火林也会在秋天化成两排“焰火”,于东山风景画上再添一笔 。
茶农依然习惯将花果茶间种,每家每户都对此津津乐道,表达本地的茶不同于别家 。对比“万亩茶园”物种单一带来的水土流失,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了土壤中不同有机物以涵养茶树,并增强了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降低农药杀虫剂的使用;营造茶树与果树的高低差,太阳光穿过果树后变成了漫射光,再落到茶叶上时,就成了茶树喜爱的“花太阳” 。
东山除了产出优质的碧螺春,还有声名远播的白沙枇杷和洞庭红桔 。茶树果树相间种植,是碧螺春拥有天然花香果味的重要原因 。
上世纪70、80年代,一批优质的群体种种植在山上的一片散树林中,如今这片茶园已成为东山上品质最佳的母树培育基地,也是我们的茶源地 。早春,站在东山上,我们能看到天地、高树为框,碧螺春茶正是这画中的主角;又或者把茶树、果树作为前景,画面远处太湖上的三山岛,是当年巩俐拍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地方 。
今年我们仍与苏州吴侬茶厂合作,将继续呈现洞庭碧螺春的“香煞人” 。2017年,这款碧螺春,是我们开始回头客最多的产品,每100人中有71位会再次购买 。
吴侬的工人,每天清晨5点就会“入画”采茶,因为这时候的茶芽没有经过阳光照射,最为鲜嫩 。采茶与炒茶的工人多来自四川省,他们是往返于苏州与家乡的候鸟,每年只劳作一个春茶季 。他们与碧螺春连接多年,从初学到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甚至已经开始父传子,叔传侄,年轻人用这门手艺像他的父辈一样成家立业 。他们是来自他乡的行家,仍使用全程纯手工炒制的方式制作洞庭碧螺春,杀青、成形、搓团显毫、干燥,所有步骤都在一锅中完成,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
茶园中健康生长的茶芽
清朝《太湖备考》里说的“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即使到了产量翻倍的今天,也仍旧适用 。无法用机器替代生产,再加上本地特有的群体小叶种,成了洞庭碧螺春天然的防伪标志,茶毫多寡、芽头细嫩程度、颜色是否碧绿,你若愿意花些耐心了解她,其实仅看外形,一眼便知真假 。
由于产量低,每年能喝到正宗碧螺春的人并不多 。4斤多鲜叶出一斤成茶,而一到采摘季,仅鲜叶一项,每斤价格300元以上并不鲜见 。工人的工钱、交通与食宿,木柴、电费、包装、运输等等,层层搭筑起碧螺春的成本 。
碧螺春的茶芽非常细嫩,有一组数据也是“吓煞人”的:炒制一斤碧螺春大致需要7万颗茶芽,相当于1克碧螺春有140颗茶芽,这都是采茶工一颗一颗手工摘得 。取3克茶泡一杯,这意味着双手在枝头上超过400次的采摘 。碧螺春的采摘时间非常短的,春分开始,不到谷雨便结束 。碧螺春要求茶芽细嫩,以早春为佳,通常过了清明节过去一周,同样的手艺,却只能算作“炒青”,茶毫衰败,品质渐落,不再归入碧螺春一列 。追逐鲜嫩的程度,可入迪尼斯世界纪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