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于社会之中 。必然遇到各色人等 。在相处相交之中 。必然产生共识 。形成各种关系 。其中朋友关系是联系人们交流的主要感情关系之一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趣味相投者可为友 。因此有棋友 。牌友 。酒友 。戏友等等 。其中当然也有书友 。以书会友这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碰到过不少 。我与几位保持了几十年交往的老朋友的密切关系就是建立在对书的浓厚兴趣上的 。而且是在书店经常买书的过程中 。在不断交流对书的内容的探讨过程中 。在评解一部书的价值过程中 。加深彼此之间真诚相交 。有时也会为一部书的各自认识不同 。而闹个面红耳赤 。但并不影响友好相交 。因为书友之情是纯正的 。这里面不存在利益关系 。更谈不上有什么私怨忌恨之类的东西 。无论在茶间一席谈 。或私室一聚会 。交流之热议 。无非是文史地理 。史籍经典 。中外名作 。各抒已见 。各抒情怀而已 。各各不同见解之争 。最后还是求同存异罢了 。不存芥蒂之心 。
岁月的流逝 。老去了的年岁 。各位书友之谊日益增进 。有时常为一部珍品书而赞叹不已 。互赠互勉之书常见 。大家也深深感到 。以“书“搭成的友谊之桥是牢固的 。尽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 。有些原来爱书如命的人 。暂时放掉了书本 。但年轻时养成的习惯 。终将难改 。到老时又回到书友群中来了 。原因还在于 。想找到书趣 。还得回到老同学 。老朋友中间啦!
不过 。当下青年人对读书兴趣不浓 。恐怕热衷于玩电脑手机吧 。但也有年青的朋友喜爱书籍的 。但人数不多 。也难于遇到以书会友的场面吧!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以书会友是真的存在吗?你有书友吗?
以书会友古已有之 。此命题不容质疑 。仅举一例 。建安“七子”之称 。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文举 。广陵陈琳孔璋 。山阳王粲仲宣 。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瑀元瑜 。汝南应玚德琏 。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 。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 。”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书友 。所以“七子”之说 。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 。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 。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 。后来投奔曹操 。地位发生了变化 。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 。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 。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可见文章的力量可聚文人墨客成就大业 。
以书会友更是现代人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凝聚的力量 。如读书会 。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可以互相切磋辩论 。也可以在观点的互相碰撞间游走 。还想过用自己的肢体和语言将喜欢的书籍 。喜欢的人物 。喜欢的片段 。尽情地演绎出来 。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意思是:好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成功 。“以书会友 。幸福易书” 。是让我们用自己看过的书来换别人的书 。这样我们就能够读到更多有意义的书了 。
我的中学时代书籍偏少 。我多数时候是“以书会友 。幸福易书”我换到了我喜欢的好书 。也锻炼了我与人交际的能力 。那时在书店我认识一位忘年交 。她是书店的店员 。由于我几乎天天去书店 。用母亲给我零钱去买书 。她总给我留了一些我喜欢的书 。我叫她姜阿姨 。我每次去书店她都像长辈 。像朋友给我书看 。我没钱买 。她就说你就在这看吧 。巧的是后来我成家了 。姜阿姨和我成了邻居 。我们的交往多起来 。总是以书为媒 。我家的书也渐渐多起来 。以后 。我用我的书也结交更多的读书人 。我的生活也因为读书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我通过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我想回馈给身边人的时候 。书的力量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 。通过书相遇的人 。就是灵魂相遇相知相伴 。这该是很幸福的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演员任娇坠楼身亡调查后续进展,经纪人称属意外事故,真的是意外事故吗?
- 大家对《情满四合院》这部电视剧有什么看法?感觉完全不符合人性常理?
- 古人言:“不亦乐乎?”是什么含义?
- 乔任梁的死有什么蹊跷吗?
- 一次自己独自入睡时,感觉有人在背后拥抱我,还有温热的呼吸,只几秒钟,这是怎么回事,有同感的人吗?
- 怎么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
- 乔任梁为什么会抑郁自杀呢?
- 父母年老接来家中照顾,但弟弟一家也来我家吃饭,我该如何拒绝?
- 张大奕晒婚纱照是什么情况?张大奕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