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五 )


太祖的诸孙 。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的统治时期 。境遇还算不错 。个个都是高官厚禄 。富贵终身 。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平时也不受重视 。但总算生活安稳、待遇丰厚 。和历史上其他王朝失势皇族子弟动辄被废黜流放乃至骨肉相残、死于非命的悲惨际遇相比 。太祖后裔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和待遇 。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安宁祥和了 。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文章插图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 。太宗的孙子仁宗在位时 。鉴于宗室子弟封爵过于严谨 。同时近支皇族子嗣不盛(真宗只有仁宗一个独子、仁宗无子) 。以至“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 。所以下诏 。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太宗除了真宗以外其他七个儿子 。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 。按照子封郡王、孙封国公 。曾孙封郡公的原则 。一口气封了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 。其中赵德昭的后裔得封颖国公、楚国公 。赵德芳的后裔得封安国公 。
熙宁元年(1068年) 。太宗的玄孙神宗继位 。感念于祖宗开拓之不易 。而太祖更是开创之君 。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 。所以下诏 。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一人 。册立为郡王 。并世袭其爵 。以示尊崇太祖之意 。并赐王号为“安定郡王” 。第一代安定郡王是赵德芳的孙子、赵惟宪的儿子 。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 。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文章插图
靖康之变后 。英宗一系的皇室子弟基本被一网打尽(真宗、仁宗已绝嗣 。英宗是过继而来) 。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得以逃脱 。辗转至建康 。在江南文武官员支持下登基称帝 。建立南宋 。即宋高宗 。之后高宗独子赵旉三岁夭折 。高宗本人也没有了生育能力 。南宋皇统面临断绝危险 。
虽然当时太宗后裔还有不少留存在江南各地 。尤其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一支 。更是和帝系最亲 。这些太宗后裔自以为血缘最近 。所以对于高宗之后入继大统 。继任皇帝都是志在必得 。高宗心中忌恨这些近亲毫不掩饰的继嗣之心 。又不甘心就此绝嗣 。于是经过长期考虑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选择太宗后裔承袭大统 。而是从太祖的后裔中 。选择晚一辈子弟 。收为养子 。大力培养 。以承袭皇位 。
于是 。经过细致挑选 。太祖的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 。时年六岁的赵伯琮在绍兴二年(1132年)被召入宫中 。作为高宗的养子 。加以培养 。而他的生父赵子偁不过只是从八品秀水县丞 。几乎没有势力 。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 。赵伯琮入宫后 。先后改名赵瑷、赵玮、赵眘 。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文章插图
之后 。南宋帝系传承由孝宗传子光宗 。再传孙宁宗 。宁宗先后生了九位皇子 。都不幸夭折 。他和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一样 。也不愿立自以为可以按血缘相近而获得皇储之位的秀安僖王(即赵子偁、孝宗生父)一系后裔为嗣子 。也放弃立远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得其他后裔 。而是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愿为承继子 。改名赵询 。后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赵询时年六岁 。生父赵希怿是太平州通判 。八品小官而已 。
为自己立嗣后 。宁宗考虑到祖父孝宗一脉几乎都绝嗣(孝宗四子 。长子、四子绝嗣 。次子魏惠宪王赵恺独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儿子;三子光宗两个儿子 。长子早逝、次子宁宗也没有儿子) 。所以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也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九世孙、高平郡王(公)赵惟叙八世孙赵贵和为嗣子 。改名赵均 。
天不遂人愿 。嘉定十三年(1220年) 。皇太子赵询去世 。宁宗失去了嗣子 。为了承袭皇统 。宁宗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均改立为皇太子 。赐名赵竑 。然后让丞相史弥远再从太祖后裔中为沂靖惠王挑选嗣子 。经过挑选 。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莒选 。被立为沂靖惠王赵抦新嗣子 。改名赵贵诚 。赵与莒生父赵希瓐不过从九品山阴县尉 。而且早逝 。无足轻重 。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 。宁宗病重 。丞相史弥远素来和皇太子赵竑不睦 。于是联合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重时矫诏 。废黜皇太子赵竑 。改立嗣沂王赵贵诚为皇储 。并在宁宗驾崩后拥立赵贵诚为帝 。更名赵昀 。即宋理宗 。前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 。出居湖州 。第二年正月被陷害致死 。儿子也被史弥远暗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