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七言绝句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七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岁露篇第二十七 。”这里的“七夕”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夕”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在古代,七夕节是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节日,因此也被称为“乞巧节”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关于“乞巧”的民俗 。那么,这个民俗是怎么来的呢?又有什么讲究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
文|卢恩俊
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 。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不仅寓意“双七双吉”或“喜中带吉”的吉祥,七夕之“七”,还连着一串与数字“七”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这个动人的时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 。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七言绝句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朝林杰的诗说出了七夕民间流行的穿针乞巧风俗 。对月穿针比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也叫七巧节) 。七巧节女子“对月穿针”比巧,用的那针也是七个孔的,是特制的扁形七孔针,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是有难度的 。所以,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描写了此状:“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诗说线没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线头散开了,又怪夜风太大,简单的十个字,将宫女“对月穿针”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对七夕“穿七孔针”习俗的重视 。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七言绝句 七夕节的古诗有哪些】“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七夕》,说出了七夕不仅穿针,还要“拜九霄”,也就是拜织女星“巧神” 。再看明代毛铉的《 *** 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诗说诗人当时才6岁的小女儿,就穿上新衣服开始学着向巧神祭拜了,可见古人对拜织女习俗是很在意的 。在民间的崇拜里,织女是编织云彩的纺织女神,是情侣、妇童的保护神,人们把七夕看作七姐诞,凡间的妇女会在七夕向“巧神”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姻缘巧配 。就这样,七夕拜七姐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 。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的《七夕》,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 。织女星,自古就在人们的心思里交织着浓浓的情愫 。在福建、浙江等地区,把七月初七这天称为七星妈或七娘妈诞,有一首民谣唱得执著动情:“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 。”那一串“七”的歌谣,唱出了恭请七娘妈的急迫心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