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各镇的地名从何而来?


#了不起的城市#

东莞各镇的地名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石龙镇:此地原是河滩 。有数石隆起 。乡民依石筑堤防洪 。取名石隆BO(大坝之意) 。后成石隆或作石龙圩 。镇因圩名 。
石排镇:清初形成石排圩 。地表石脉成排 。故名 。
企石镇:明代建村 。村中池边有巨石 。故名 。
石碣镇:明代 。村民加固堤围 。在缺口处垒石防洪 。名碣石 。后在河边形成石碣圩 。镇因圩名 。
其他观点:
我在东莞呆了10年印象最深的是塘厦 。桥头 。这里面记载了我的太多 。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他们!
其他观点:
多少人
生活在东莞这片土地
数十年了
依然不知道它的来历
你知道吗?
【东莞各镇的地名从何而来?】东莞
东晋时 。初名为宝安;唐朝时因盛产莞草 。改名为东莞 。一直沿用至今 。
莞城
唐代建城东莞 。意为东莞之城 。故称莞城 。
东城
在莞城的东边 。因此得名东城 。以前为附城 。是莞城的附城之意 。
南城
在莞城之南 。原名为“篁村” 。宋代时 。篁村刚开始建村 。因地多竹 。原称篁溪 。后改称篁村 。
万江
明朝天顺8年立村 。初名蛋家租 。清雍正年称万家洲 。嘉庆二年称家租 。后根据江河交错之地这个意思 。改为万江租 。习称万江 。
麻涌镇
麻涌镇是宋朝才建村 。初名为“古梅乡” 。明朝时 。因以产麻为主 。改名为麻涌 。
中堂镇
北宋时 。中堂初名“舂堂” 。“舂”是舂米的意思 。“舂堂”是唐、宋时期南方舂米的劳作场所 。因这种劳作极具特色 。就以此命名 。后因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 。各村村民多来此作买卖交易 。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 。因“舂”与“中”同音 。常把“舂堂”写作“中堂” 。久而久之 。舂堂也就成了中堂 。
望牛墩镇
北宋时 。立村均以沙、涌、涡、湾、洲、沥、滘等命名 。人们在此放牛都惯于站到一土墩上观望牛群 。望牛墩因此而得名 。
洪梅镇
1981年建镇 。当时有两条大村 。分别是洪屋涡、梅沙 。后取两村首字而得名 。
道滘镇
原名“到滘” 。建村于元代至正二年 。因潮汐作用 。此处多条相通河道有“倒运流”现象 。“二水相通日滘”故初名“到滘” 。后用同音字称道滘 。清代属中堂司 。道光十七建济川方 。1956年称道滘区 。
高埗镇
明末此处原为一片沙滩 。因渔民常在此晒罟(读:gǔ 。网之意)步 。清末这个村的秀才鲁秀 。认为罟字不雅 。改名高埗 。高埗镇因政府驻地高埗村而得此名 。
石碣镇
明代 。村民加固堤围 。在缺口处垒石防洪 。名碣石 。后在河边形成石碣圩 。镇因圩名 。
石龙镇
此地原是河滩 。有许许多多的石头隆起来 。乡民依石筑堤防洪 。取名石隆(大坝之意) 。后成石隆或作石龙圩 。镇因石龙圩而命名 。
石排镇
清初 。此地地表石脉成排 。形成石排圩 。后也因此命名 。
茶山镇
据《茶山乡志》载 。梁武帝时(502—519年)乡人创建雁塔寺 。僧人沿山种茶 。茶山之名由此而起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
企石镇
明代建村 。村中池边“企”(站的意思)着一块巨石 。故名企石 。
桥头镇
相传明朝年代 。今桥头境内李屋乡有一小墟 。是四乡村民集散之地 。因在土桥东头(古时称李屋邓屋合称土桥) 。故称桥头 。
东坑镇
宋末立村 。村民是从南雄珠矶巷沙井头井坑村迁来 。因村建在一条坑之东而得名 。
横沥镇
相传以前有一条小河 。大家叫它沥水 。这条河从镇中间穿过 。镇也因此命名为横沥 。
常平镇
清时 。屋厦村部分村民从商了 。选择了水运方便的荒滩 。建起了常平村 。常平意思是祈求能和平竞争 。此镇也因此命名 。
虎门镇
因地处珠江之出海处 。有大虎 。小虎二山对列如门 。故名 。
长安镇
长安原为靖康盐场 。明代俗称“下里” 。清末 。又有\"莲溪\"之称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乡民在沙埔头筹建新村 。因李姓人多 。效唐代京城长安而得名长安圩 。故称长安 。
沙田镇
沙田镇是一片汪洋 。经过长年累月的冲积 。在东江南支流和狮子洋交汇处逐步形成滩涂和沙洲 。至清代中叶才有一些“疍民”和周边的贫苦农民在沙洲上拍围立村 。地处沿海沙田区 。故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