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教材为皇子启蒙所作,后刻石普及全国推广,智永又曾抄八百本分发天下寺院,无论从哪看,所智永时期的千文,应该是可信度最高的 。当然,说句玩笑话,如果智永学错了,那这八百本可能就是万恶之源 。
智永千文中,无论是纸本还是刻本写的都是“律召” 。
文章插图
所以“律召”应是最符合原文的版本 。
看到这,其实又多了一个问题,律召啥时候变成律吕的?
其实就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分析过,找了一堆名家的作品,但分析并没能深入,因为这事有人做过了,就是启功先生 。而且启功先生不但做了,还被嘲讽了 。
启功这篇稿写完了,拿着向一位朋友请教 。这位朋友看完……说:“你费了许多无用之力!……‘律召’成为‘律吕’,恐怕也只是由于常见易懂罢了 。《千字文》是以蒙书的身份被传习的,教蒙书的人,自以普通文化程度的为多,因此……‘律吕’就都流行起来 。你的详考岂不是‘可怜无补费精神’吗?
其实看过诸多名家的《千字文》后,发现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以唐为临界点,唐时作品是律召和律吕的第一个分歧点,之后朝代的名家包括赵子昂文徵明等,用的均是“律吕”,当然也有没用的,不过占少数,如徐渭之流 。
在智永以后,唐时欧阳询也曾写“律召”
欧阳询比虞世南大一岁,所以也算跟智永同时期,蒙学是用的教材也可能是这一套 。
但是到了褚遂良时期,也就是600多年的时候,就给写成了“吕” 。
文章插图
从此之后无论颜真卿还是怀素亦或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人,几乎都是“律吕” 。
包括孙过庭(上)
也就是说在6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导致了从“召”变“吕”,当然,极有可能是避讳了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像启功朋友说的那样:写错字了,然后错教 。
“召”和“吕”在楷书上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是在草书上二者是形近字 。古人楷书是官方书体,行草才是日常实用,所以也有可能是有人混淆了二者草书 。
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古代私塾教育在启蒙时,不是先看字,而是先背文,背文和认字虽然一道,但背文要更主要一些,背下文章再谈学字以及解释,这是古代教育的习惯 。
如果说字有可能写错的话,口口相传的东西应该是不会错的 。
在说文解字中,二者的拼音差异很大,古音与今天读音几乎是一样的 。召为“直少切”,吕为“力举切” 。
读音不同,口口相传不会错,但确实也存在“教错”的可能,比如我们不知道梁武帝在推广千字文的时候写的是楷还是草,还是真草兼具,也不知道他究竟刻了多少石头,如果只刻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那确实会导致一个人学错教坏一帮人的情况发生,不过这种几率终究是不大的 。因为唐600年后的一致性太强了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
杜甫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典故,“吹葭六琯动浮灰” 。什么意思呢?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懂得运用阴阳变化之妙理测试节气变化 。他们发现只要在地上插入律管,律管里放上“葭灰”,待到冬至当天,阴气便会达到极致转为阳气的开端,这一点微弱的阳气冲动,便能使管子里的葭灰冲出管口 。古人把这种等候测试阳气出现的 *** 叫做“侯气”,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气候” 。
无论是“律召”还是“律吕”,对于学字还说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像赵子昂文征明颜真卿一类的大家都在写“律吕”本,所以即便真有错误,这也可变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事,只是其中差异我们明白就好 。
推荐阅读
- 感人、简短的孝心故事有哪些?
- 支付宝免押金租手机哪家的最靠谱?
- 蚊香温度可达多少度
- 在山东东营年收入20万,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 有哪些人物故事读后让你感动?
- 高德地图如何定位?高德地图定位的具体方法
- AB血型的人所谓的双重人格有依据吗?
- 东营有胜利油田,为什么被评为四线城市?
- 吧唧和徽章的区别 吧唧是什么周边